版次:010 2024年02月06日
□龚毅
走遍渝中区大街小巷,你会发现,如今渝中半岛仅存两座佛教寺庙:一座是闻名遐迩的罗汉寺,另一座寺庙就是与解放碑比邻的能仁寺。
1 身处重庆大都市核心位置
能仁寺所处的位置,堪称重庆大都市的核心。中华路著名老字号吴抄手店左侧,有条逼仄的小巷,走进去,即可看见能仁寺庄严的山门。
能仁寺是重庆规模较大的寺庙,是全市唯一一座“尼众丛林”寺庙。它原名“三教堂”,早期名叫海云寺,位于今重庆渝中区中华路92号,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韦驮殿、观音殿、钟鼓楼、玉佛殿、菩萨像等。
有人说能仁寺始建于明代,但始建年代及始建人均已无据可考,距今300余年则有据可查。据《巴县志》记载:“清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改八坊为二十九坊。三教堂归杨柳坊(今中华路)管辖。”
明代以来,社会流行儒释道三教合一,1707年以前于此处建三教堂,为能仁寺前身。《巴县志》庙宇卷载有大山门牌楼落款:“清嘉庆己卯年(1819年)仲夏,住持慧能立。”这证明,佛寺逐渐从三教合一中独立出来,变三教堂为海云寺约在慧能任住持前后。史料称,能仁寺接法于重庆九龙坡华岩寺,属临济宗法脉。
2 重现当年清净庄严的景象
1926年,住持能亮法师为办学方便,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海云寺更名为能仁寺,创办楞严学校。受太虚法师大力推行佛教教育的影响,1943年,住持性空法师在能仁寺创办“佛化尼众学校”。当年秋季开学,学生30余人,设国文、算术等课程,志在扫除尼众文盲,提高尼众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1950年,因性空法师回武胜永寿寺,学校停办。
1951年,遍空法师任能仁寺住持。遍空法师俗名陈卓君,1903年6月18日生于重庆一名门。从树坤女子中学毕业后,她便潜心向佛。陈卓君最早皈依峨眉山洗象池一位老和尚,先是在华岩佛学院学佛,1935年后到南京、上海参学,后在杭州珍珠庵出家。回到重庆后的遍空法师,除在能仁寺做住持外,还曾担任重庆佛教协会会长、名誉会长。2006年,遍空法师在能仁寺圆寂,享年103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寺内佛像被捣毁、殿堂改作他用、佛事活动停止。1976年后不久,由政府出面,归还了能仁寺寺庙。1984年,重庆市政府批准其对外开放。1985年,该地居士达450人,平时有100至400信教群众参加活动。1992年,在渝中区政府支持下,能仁寺对危房进行改建,历经三年,建成一栋四层高楼的玉佛殿。1994年,能仁寺又先后修葺了大殿、观音殿、禅房等。
1998年,能仁寺重塑佛像六尊:弥勒佛、药师佛、财神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西方三圣。2000年8月又对大雄宝殿和观音殿进行修建,将两殿屋顶小青瓦换成琉璃瓦,能仁寺重现当年的清净庄严、雄伟壮观、佛音绕梁的景象。
3 小巧玲珑古刹大隐隐于市
大隐隐于市。在渝中区中心繁华路段,一座小巧玲珑的古刹寺庙镶嵌于此,让过往的游人惊异不已。
2014年,渝中区决定优化调整能仁寺布局,将能仁寺改造与中华路片区危改工作相结合,整体规划开发。同年5月,能仁寺修建山门通道,解决了山门前下水道堵水问题。2015年4月,能仁寺维修大山门,保持山门原貌,进行彩绘和加固。前山门坊额“能仁寺”三字,左右门柱雕刻对联:宝刹重兴广开觉悟,法幢再建普利人天。均黄底红字,笔力遒劲。山门第一重檐顶部中央最上层是葫芦砖雕,下面佛龛供大肚弥勒佛,其身后正脊左右各横卧一条蟠龙。从第一重檐到第二重檐之间,层层叠叠雕有大小不一、色泽艳丽、造型生动的莲花,狮猴,麒麟以及佛教故事等浮雕。
据渝中区民宗委工作人员介绍,现存能仁寺占地1.44亩,建在由南向北逐级升高的二级台地上,山门、观音殿、大雄宝殿、玉佛殿由南向北逐次展开,除山门稍向右侧外,殿堂均在同一中轴线上,右侧为僧寮,左侧围墙将殿堂连接。前山门经20米通道与中华路相接,后山门与八一路相通。寺庙建筑保持明清风格,房屋外墙下面小部分为青砖,青砖之间留白浆线条,上部均为红墙,形成庭院格局。
在寸土寸金的解放碑,能仁寺的建筑和布局,小巧精致而富丽堂皇,堪称大都市中心城区颇具文化魅力的独特风景。 (作者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