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街赶集

版次:011    2024年02月06日

□李星

天还没亮,母亲便早早叫我起了床。赶集日到了,她答应带我去看热闹。

老家乡场上,逢二五八赶集。赶集这天,本地和周边乡镇的人们,还有从外地赶来的小商贩,都会聚集在街道上。远的人家天不亮就要出发,男女老少齐上阵,有的背着背篼、有的挑着担子、有的提着东西,大家有说有笑。

老街依河而建,从我家过去要经过一个平板桥,桥头河坝里有一块平坦的空地,用作畜禽交易。满地的猪牛羊混在三三两两的人群中。卖方用草绳牵着自家的“宝贝”等着买方挑选,买方有了意向就和卖家讨价还价。

一个60多岁的补锅匠,在畜禽市场旁支起摊子。他将烧化的铁水放在灰渣上对准铁锅的创口,再用个布坨往中间一怼,只见青烟一冒瞬间就补好了。

河边旁有一排石阶,爬几步梯坎就到了主街。这条约800米长、5米宽的青石板街,早被岁月打磨得锃光瓦亮。街道摊位上摆满了衣服、鞋子、锅碗瓢盆以及手工编织的竹制品,各个摊位前人头攒动,好不热闹。集市街头耸立着一棵高大、茂密的黄葛树,树下的理发店门庭若市。依稀记得老板姓杜,他最拿手的技术就是将火钳在炉子里烧红后,为女人们烫当时最流行的大波浪,头发烧焦的味道老远就能闻到,从里面出来的女人却都洋溢着笑脸。

裁缝铺和照相馆占据着整条街最好的位置。照相馆的老板周眼镜会画画,他用自己画的风景画当作拍照的背景墙,收费也自然不低。王姓裁缝擅长做中山服和喇叭裤,他的门前摆满了五颜六色的布匹,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会登门,为一家人缝制新衣服。

巷子边有一家凉水摊,我每次都会喝上一杯。所谓凉水,就是井水放点糖精和十滴水勾兑,一分钱一杯。

邮局门前是看人户(相亲)的地方,有大龄男女的家庭都是约在这里见面。男女双方看对了眼,穿着花布袄子的媒人心里乐滋滋的。

老街唯一一家面房老板姓陈,每到赶集日,他家的小麦换面条生意十分火爆。在街中段转弯处,有一家铁匠铺子,师傅赤裸着上身叮叮当当地打铁,额头挂满汗珠,地上摆满火钳、锄头、钢签。铁匠铺对面的小吃店,早被一大群小孩围得水泄不通,油条和萝卜丝粑粑令人垂涎三尺。母亲一见我流青口水,就拎着我的耳朵催促我快走,而我几乎是一步三回头。

供销社的录像厅和名叫憨朱的台球室,应该算老街最现代化的店了。一角钱可以在录像厅看一场精彩的武打片。憨朱家的台球室里,留着杀马特发型的年轻人叼着烟打着台球,不少人在一旁看热闹,碰球的声音夹杂着粗鲁的骂声充斥耳边。母亲不让我在那种地方耍,怕被里面的“二流子”带坏了。

参加工作后,我离开了故土。时光飞逝,从前的许多记忆都渐渐模糊,独有当年老街赶集的热闹情景一直刻骨铭心。

(作者系重庆市开州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