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龙距今8000年 “龙的传人”源自小说

版次:004    2024年02月08日

新石器时代 红山文化玉龙

金代坐式铜龙

“龙”字的演变

每个时代的龙,形象都具有其时代特征:商周龙神秘莫测,春秋战国龙变化多端,秦汉龙威武刚劲,魏晋龙飘逸洒脱,唐宋龙华美富丽,明清龙威严至尊。

龙的造型虽历经数千年,但从形象到内涵,始终代表着中华民族对自然界的尊重,代表着多元文化的融合共处,是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无穷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命力的集中体现。

咸阳博物院陈列部主任田小华介绍,龙的形象起源与演变,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长期交融发展的生动体现。

龙的形象是如何产生的?

田小华介绍,龙是中国古代先民臆造出的一种神物,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象距今约8000年。此时的龙犹如一条颈背有长鬣的蛇形动物,它所昭示的含义,更像是横亘在苍穹上的银河或星云。在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共同祖先伏羲和女娲就是人头蛇身的形象。

商周时期,龙纹饰成为青铜器及玉器上的主要图案,龙形增加了龙角、龙鳞,外形上威严、凶猛。龙已经从动物的本质,上升到能与上天沟通的神兽。春秋战国时期,龙形态变化更加丰富: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龙除了被赋予引领亡魂升天的神能,成为上天的使者外,更是拥有了它最重要的神权:主宰降雨。从此,龙在中国这个农耕文明的社会里受到数千年的推崇。

最早的龙文物何时发现?

我国目前考古发现最早的龙形象是距今8000年前的辽河流域兴隆洼文化石块堆塑龙,这是1994年在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发掘时发现的。这条石块堆塑龙用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砾岩摆塑,全长19.7米,龙头部最宽处约2米。

另一件非常重要的龙,出土于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遗址仰韶文化墓地,距今约6500年,是用蚌壳拼砌而成的龙形象。

在彩陶上绘制龙纹,源头可以上溯到距今6000年左右的半坡文化。出土于宝鸡北首岭遗址、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鸟衔鱼纹彩陶壶,壶身生动地绘制着一幅水鸟衔鱼图,被水鸟衔住尾巴的大鱼,背部和腹部的鳞纹并不对称,鳞片也和普通鱼鳞不同,像鱼又非鱼,有研究者认为,这是最早的龙纹之一。

继半坡文化后,是距今5600年~5000年的庙底沟文化杨官寨遗址,在杨官寨遗址出土了龙纹彩陶钵,有学者认为陶钵上的纹饰表达了“一雌一雄,双龙戏珠”的情景。

皇家何时独享龙形象?

田小华介绍,在唐代以前百姓常有穿戴龙纹者,宋至清末,皇室独享龙纹饰的形象使用权。

宋仁宗时,皇帝认为尊贵而受民众爱戴的龙应该是皇家和官员独享的神祗,1036年他下达诏令,禁止女性以“奇巧飞动若龙形者’来做首饰。宋徽宗在1111年出台规定,凡有人用“龙”来做装饰,判徒刑二年。同时禁止天下百姓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字来给自己和子女取名字。

元朝建立后,1270年出台规定,禁止天下百姓“织造日、月、龙、凤缎匹”。但皇权最终无法限制民间对“龙”的尊崇,元朝时民间开始出现四爪龙纹,以此绕开政府禁令。

朱元璋称帝后出台规定,天下官吏百姓除了不能使用龙凤图案外,民众还被禁止使用玄、黄、紫三种颜色。禁止道观佛寺雕刻塑造龙凤。同时,制定补服制度,不同官员都有特定的瑞兽纹饰装饰服装,以此彰显其品级的高下。

清代早期,清政府制定了更加详细和严苛的制度来捍卫皇室的尊严,政府继续沿用补服制度,但皇帝可以将自己的四团龙补常服恩赏给有功的重臣,不过在赏赐前会把龙的五爪挑去一爪。

因为皇室独享的关系,龙的形象越发规范,也因此被赋予了君王一样的脾性。

国人何时自称龙的传人?

1942年,闻一多在《伏羲考》提出,华夏民族是中国无数氏族的整合体,龙是这无数氏族原有图腾的复合体,是中华民族共同的图腾。

同年,美籍旅华作家赛珍珠发表小说《龙的传人》,该小说描述了中国普通百姓在日寇蹂躏下不屈的生存状态。随后,小说被改编成同名电影,这部电影向世界传播中国人民如何艰苦卓绝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同时,也助力了“龙的传人”这一形象的初步成型。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走上富强之路,并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了香港问题,海外华人创作歌曲《龙的传人》,并于1998年通过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演唱使该曲火遍大江南北。这首歌曲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共同意愿,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自此,“龙的传人”这一说法普遍被中国人接受,并引以为荣。据华商报

文物的龙

在我国,出土了为数众多的“龙文物”,它们虽然形象迥异,却被赋予了无穷的魅力与深意。

远古呼唤 新石器时代玉龙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玉器珍品——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龙。它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较早的龙的形象,于1971年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塔拉遗址,有着“中华第一龙”的美誉。

灵动不拘 战国龙形玉饰

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了一对龙形玉饰,堪称战国龙形玉饰中的精品,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龙形玉饰为青玉色,长11.3厘米、宽7.7厘米,造型奇特。玉饰呈S形状的龙形,承袭商周纹饰,具有古拙的灵感。

奔走千年 唐代赤金走龙

“从此百寮俱拜后,走龙鞭虎下昆仑。”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我们寻觅到了唐诗里的“走龙”,一组6条小金龙被称为赤金走龙,是唐代文物,于1970年在西安市南郊何家村出土。

文化交融 金代坐式铜龙

1965年,出土于黑龙江省阿城金代(1115年~1234年)早期都城上京会宁府皇城遗址的一具坐式铜龙(简称坐龙),彰显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

坐龙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为紫铜实铸,高19.6厘米,重2100克。

汉字的龙

“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中的每种“龙”都有深厚的文化传承。“龙”已经常出现在甲骨文当中。但是甲骨文中暂还没有记录过“龙”这种动物,而主要记录一个部族:“龙方”。商代子龙鼎最著名的是其铭文中“龙”字非常象形。一条盘曲的巨蛇状动物,头顶有一个高高的冠。书法作品中往往会见到各式各样“龙”的异体写法:“龍”“龍”“竜”。首先从“龙”字的演变轨迹来看,最正统的写法就是繁体字的“龍”,非常完整地继承了甲骨文中弯曲的身体(右半部分),庞大的嘴巴(“月”形),华丽的头冠(“立”形)。

至于今天我们最常见的简体“龙”字,一般认为是来自“龍”的行书、草书的右半部分:

在《宋元以来俗字谱》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用“尨”代替“龍”,然而,“尨”(máng)字本身的意思是杂毛狗。制定官方的简化字时用杂毛狗代替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显然不大合适,于是最后选定了折中的“龙”作为“龍”的简化字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