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 又称“逗幺妹”“跑旱船”

渐行渐远的 车车灯

版次:009    2024年02月21日

车灯表演艺术家唐心林 ▲

□谭竹

车灯,是一种古老的表演形式,又称“车车灯”“逗幺妹”“跑旱船”,以四川方言演唱,表演者载歌载舞,主要在春节前后演出。随着鞭炮、年画、庙会、花灯等越来越少,人们觉得过年没有年味了,其中消失的车灯,也曾是营造过年热闹气氛的一个重要节目。

1

唐代已有,民间自娱自乐的农歌

车车灯在唐代就有了,后来演变成车灯,20世纪50年代在成渝两地和西南其他地区广为流传。在车灯艺人的努力改进下,以四页瓦、竹板和二胡等乐器伴奏,说唱曲调由单乐段发展为多段式,内容更加丰富,也不再局限于只在春节演出,成为了一种新型的曲艺曲种。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网上关于车车灯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唐朝时,有妃子失宠逃出京城,一边走一边按当地风土人情改编故事演唱;一说是北宋时期,宫女被奸臣所害,与姓王的翰林逃出京城,也是边演唱边逃命。

曾经很流行的车车灯,随着时代的变迁已经没落,能演的艺人也不多了,身为车灯国家级传承人的谭柏树,是为数不多的车灯大师。他认为网上关于车灯来历的说法不准确,唐代已经有元宵灯会,举办灯会是百姓的娱乐方式,有灯会就会有车车灯表演,这是为了热热闹闹过年,也是为了庆丰收。“初一不放灯,上九才出灯”,上九就是初九,过完十五就烧灯。《辞海》上是这样定义车灯的:农民唱的农歌。所以,它最初应该只是一种民间自娱自乐的方式。

2

明明是船,为啥叫车车灯?

过去车车灯的演出形式,前后都有灯,中间反而没有灯。

前后的灯有四排,人们提着圆灯或方灯,起到开路和维持秩序的作用。中间是男扮女装的车幺妹,前面是一个戴草帽拿桡片(船桨)的老头,像个船长在指挥,老头一走,车幺妺就跟着他走。伴奏只有锣鼓,没有别的乐器,锣鼓在彩船后面、灯的前面,在锣鼓前面有一个拿大蒲扇的老婆婆。这个队伍排列的顺序就是:灯、老头、车幺妹、老婆婆、锣鼓、灯。车幺妹身上挂着个纸扎的彩船,摇摇晃晃地走着之字形,模仿彩船在水中行进的样子,并不唱,而是由老头和老婆婆唱。唱的时候锣鼓不打,唱完再打,彩船要随锣鼓荡起来。就算队伍不走了,彩船仍要一直荡。

车幺妺男扮女装并不是因为重男轻女,而是因为女的体力不够。扮演车幺妺的演员要自己提着船一直走之字形,虽然那船是用纸和篾条扎的,但也有一定的重量,全城都要走遍,边走边舞,女的累不下来。要走遍全城才能祈福,祈盼来年风调雨顺。

明明是船,为啥叫车?因为用船来表演比较飘逸。车不如船,车的两个轮子比较死板,舞不起来,不好看。最早的车车灯表演是车和灯,所以叫车车灯,后来改成船,名字未改仍叫车车灯,也就一直沿用下来。

车车灯唱的时候很自由,没有规定一定要谁先唱谁后唱,老头和老婆婆可以自由发挥,如果正好同时唱,谁大声就抢在前,小声的就让了。车车灯的音乐形式也较简单,调子是差不多的,只有四句,往里面即兴填词,一个基本调可以包罗万象,非常灵活,具有群众性。第一句是开头起腔,中间第三句叫行腔,第四句叫放腔,最后是帮腔。唱的时候拿灯的、打锣鼓的和在旁边看的群众都可以帮腔,一起唱“金钱梅花落,荷花闹海棠”。

3

融合改变,农歌成为曲艺曲种

现在的车灯和原来的车车灯已经不一样了,如果仅仅是过去那样简单的表演和演唱,不能成为一种曲艺曲种,也不能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从一唱众和到走唱曲种,是由曲艺家唐心林把车车灯发展到舞台上,使之成为了一种艺术,被称为车灯调。因为现在的表演已经没有了车,所以去掉了一个车字,称为车灯。

曾经车灯也叫四川车灯,但当时各地都有,演出时喜欢冠以当地的地名,比如涪陵车灯、宜宾车灯等。后来重庆直辖,再叫四川车灯就不太合适了。车灯在重庆发源和推广早,但叫成重庆车灯也不合适,狭隘了。所以最终确定就叫车灯,这样具有更广泛的意义,也符合《辞海》里的定义:由农歌发展而成。

车灯的乐器四页瓦是唐心林发明的,就是四块竹片,向里微弯,如同四块瓦片,使之互相撞击发出清脆的声音,车灯艺人拿在手里边唱边伴奏。我以为竹块要拿绳子拴在一起,谁知并没有,我连拿都拿不稳,一拿就滑掉了,更别说还要撞击出声音和节奏。看似简单的动作,做起来才发现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熟能生巧。

车灯大师谭柏树介绍,四块板要背靠背,一块是死板,一块是活板,大拇指控制死板,中指控制活板。可以单打,也可以双打、结合打,还可以一只手打,一只手摇。可用四个字总结:打摇碰抛。意思就是打板、摇板、碰板、抛板。打板是同一只手的两个竹板相撞击;碰板是两只手的板互相碰撞;摇板是两块板快速碰撞,敲击出一连串细碎的声音,像下雨一样;抛板是两只手把板对抛,有点杂耍的味道,难度就更大了,接不住就得掉地上。

除了对道具和歌词的改革,唐心林把原来单一的帮腔也改成了十几种帮腔,不是只有“金钱梅花落”了,旋律改变了,融合了民歌进去,比如“栀子花儿茉莉花儿喷香舍,花莲花四季花儿红”。帮腔一丰富,内容就更丰富了。加上舞蹈和锣鼓也进行了改革,就让车灯不再只是一种农歌,而成为了一个曲艺曲种。以前的车车灯虽然很热闹,但内容单一,看到姑娘唱姑娘,看到小伙唱小伙,看到高山唱高山。后来的车灯没有了船,演出的服装也变成了打腰鼓穿的那种,但有了更丰富的内容,比原来容量更大。改变后的车灯,一年四季都能唱,很适合在开幕式表演,不再是过去只在春节时表演的车车灯、跑旱船、车幺妹,被称为了车灯艺术。

4

后继乏人,传统技艺期盼新生

谭柏树出身很苦,他的母亲一个人带着六个孩子,饭都吃不起,根本不可能供他读书。为了减轻家庭负担,谭柏树小小年纪就去茶馆卖瓜子、橘子,也正因如此,他有机会在茶馆听了很多戏,卖完东西就躲在椅子下面听戏。谭柏树的第一个老师叫陈自由,是唱荷叶的,现在唱荷叶已经消亡了,没有传人了。跟着陈自由学艺的时候,日子依然过得很苦。陈自由表演时,谭柏树便在下面打杂,到了吃饭的时候,他去舀饭,被人把碗夺过去将饭倒了回去,说他没上台,不准吃饭。

后来谭柏树进入了曲艺队,学唱的第一个节目《没有过不去的山》,写的是修成渝铁路的故事。师高弟子强,谭柏树继承了唐派“三好三合”的演唱特点,“三好”就是指唱好、打好、演好;“三合”是指心合口、口合手、脚合锣。具体来说就是要唱好车灯的唱腔,起、行、放、帮,打好车灯的板,四页瓦打、摇、碰、抛,演好车灯的故事,人物和对白。三合是心里想的和口头唱的一致,口头唱的或者说的要和手上打板相合,脚要和锣鼓或音乐合,舞蹈、表演动作要协调。

谭柏树的代表作有《老城门》《欢迎你到山城游》《小两口争灯》等,在全国和全市获奖无数,他创作的《欢迎你到山城游》在2012年举办的重庆市首届车灯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

车灯腔少词多,是听内容、故事。比如《懒汉和鸡蛋》,内容很有趣,讲的是一个好吃懒做的懒汉,整天想发财,有一天捡到了一个大鸡蛋,梦想着鸡蛋孵小鸡,小鸡长大又生蛋孵更多鸡,有鸡肉吃还可以换一只小羊,羊长大又有羊肉吃、羊皮衣服穿。羊多了用来换小马,姑娘跟在马后面爱上他,给他生一对胖娃娃……正想得美时突然摔了一跤,鸡蛋摔碎了,这一跤摔得他倾家荡产,美梦破灭。生动的语言,适当的帮腔衬词,幽默风趣,很适合车灯表演。

如今,已没什么人愿学唱车灯了,因为老师只是引进门,动作要自己排,要会写,又要唱又要跳,还要自己创作,太费力了。车灯还在,但没有艺人了。不过谭柏树却认为,其实车灯的市场并不小,可以作为一场演出的开场和收场,在演出中间可以起尖,就是起一个高潮。一场演出的节目要悲喜交替,车灯热闹,可以起到调节氛围的作用,使之有张有弛、有收有放。

车灯这种民间说唱艺术,集文学、音乐、表演、打板于一体,内容丰富,欢快活泼,极富表现力,地方特色和艺术特色浓厚,是我国的传统曲艺,是一种悠久的文化艺术,也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车灯并不是没人喜欢,遗憾的是很多人没有机会看到,如果能够在春节以车车灯的传统形式演出,重现曾经的热闹与喜庆,相信也会有很多人喜欢。希望将来有一天,唱腔优美、易唱易传的车灯能重新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恢复成群众业余演唱活动中常见的表演形式,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也给我们带来浓浓的年味儿。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副主席

图片由谭柏树和重庆市曲艺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