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泥鳅

版次:011    2024年02月26日

□轩烨

周末一位朋友邀请,回到距离两百多里的故乡聚会。同学从事水产养殖,一大片水域养殖着泥鳅等物种。正值初夏,只见三五人正在田边钓泥鳅。细细观来,颇有情趣,不免回忆起童年的一些事来。

我的老家在重庆西部,典型的四川盆地环境和气候。小时候,涨水时节捉泥鳅是一件十分有趣的事。

大约农历四月上中旬,有的年份也在端午节前后,通常都会下一场较大的雨。

此时,水稻已经分蘖或处于分蘖的晚期,秧苗较为茂盛。茂盛的水稻叶片,为泥鳅的繁殖、生长创造了大好时机。

“我的天地我做主”,泥水之间的泥鳅俨然成了水稻绿荫下的主人。它们嬉戏着、生长着,呼吸时在水面,大多时候生活在经过沉淀的一层软泥之中。

这时,气候也较为温和,似乎没有任何外在的因素打扰它们。

季节交替之际,天气交锋也异常激烈。南来的暖空气不断与北方的冷空气发生碰撞,一场大雨就悄悄地来了。通常大雨发生在夜间,倾泻的大雨,给水稻补充了生长所需要的水量,同时也惊扰到了泥鳅。

第二天,雨水从屋侧流过,哗哗啦啦的,最后流到低洼的稻田。流水经过稻田,水稻依然挺拔,只是受到惊扰的泥鳅随波逐流,一波一波往前赶。

见此情景,乐坏了小伙伴。大家相约,带上工具,如撮箕、背篓,也有冒失鬼把妈妈的网状裙子一并捎带上,向田边走去。

到了田边,在田坎的缺口处,小伙伴把这些工具全部用上。不一会儿,随着流水,泥鳅也来报到,撮箕、背篓、网兜等里面全装满了泥鳅。不大一会儿,我们满载而归!

不过,欢快地嬉戏之后,隐忧也渐渐来临,有时候小屁股还会受到家长的惩罚。

母亲把桶里的泥鳅进行了清理,去掉了泥鳅的头和内脏,盛入一个大瓷盆里。吆喝着我们回厨房柴灶烧火。待铁锅烧热后,母亲用洗锅用的刷把,在装有菜油的陶罐里蘸了蘸,然后又将刷把在锅底抹了抹,慢慢倒入少许泥鳅,让其在锅里煎熟。

母亲一边做事,一边对我们说:“不要怪你们爸爸冒火,你们捉这么多泥鳅回来是‘包袱’呀,家里面的菜油都没有了,怎么煎泥鳅呀!”当年农村的生活过得很艰苦,原来,父亲就是为这个发火。

儿时的记忆青涩中有着艰辛,但现在回忆起来,似乎也十分美好。(作者系重庆市荣昌区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