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灯

版次:007    2024年03月02日

□陈培全

在重庆南川广袤的农村,有一种独特的民俗,每年正月十四夜“斗灯”。或独户、或院落、或数十家联合,在自己的屋前、田边、路旁、用蜡烛或沾满柴油的布放在竹筒内点亮。插在地上,星火点点,成串、成排、成片。成串的似闪耀的珍珠,成排的像指路的光芒,成片的照得山野通亮,蔚为壮观。

据传这样的习俗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当时天灾与人祸叠加,收成骤减,人们食不果腹。田地中的每粒粮食都贵如黄金。农户们就用正月十四晚点灯的方式祈福丰收。在点灯时还大声吼叫:“黄雀长过去‘点灯’飞过来。”一般是有威望的人带头,其他人跟着齐喊。这边话音未落,那边又传来:“麻老鹰、麻老鹰,飞到我家多歇息,撵走黄雀和耗子,我们都会喜欢你。”这样各自叫阵,此起彼伏,震得山响,一遍遍在山野中回荡,给阴郁的生活增添一些热闹的气氛。

特别是稚童们,用饥肠辘辘的身躯,纯洁无邪的双眼,使出浑身的力气来完成这个希望带来温饱的使命。黄雀是要与人争食的,所以都想它飞得远远的不要再来。“点灯”在南川的方言中就是蜻蜓。蜻蜓是吃害虫的,寓意多一些蜻蜓吃害虫,确保年丰。南川方言“耗子”是指老鼠,它同黄雀一样都吃粮食。麻老鹰是黄雀和老鼠的天敌,所以想用它保住口粮。总的都是祈愿其他动物不要与人类争食。

时光荏苒。户与户、社与社、河流两岸、山脚与山巅,你不让我我不输你。年复一年,形成了相互的比对。人们也把“点灯”慢慢地改叫成了“斗灯”。

顾今思昔,食物已不为人虑,斗灯也不全是祷告年丰。它已成一种人们丢不下的情结和忘不了的乡愁,更是心灵放飞的寄托。现在的口语已变为:“三十的火,十四的灯,火烧门前纸,平安一辈子;大人做生意,娃儿捡狗屎。”他们将点灯看得与大年三十围在火炉旁团聚一样重要。十五过后,大人就要出门做生意,希望平安。娃儿在家捡狗屎也有进财之意。对阵的回复也变化道:“牛头王、牛头王,春耕时节要喂饱,秋天收成才会好,外出打工误不了,大人娃儿身体壮。”均没有了对戗口气,展现出的是人们自身的祝愿。

随着城乡结构的改变,农村人口的减少,斗灯范围没有了过去那么广泛,但在南川沿塘有的村还是延续了这样的习俗,规模比过去还大。正月十四,在外的总是拖娃带口回到乡里。不能回家的也会以各种方式解衣散钱,让人代劳点灯。这天,不论妇孺老幼,均会早早地吃过晚饭聚在一起。长者一声令下,他们即争先恐后去点亮地上的一盏盏明灯,让朝天的火焰驱走厄运,照亮各自的前程。田边地头的青草与庄稼,在红红的火苗映影下分外耀眼。想象中明天的阳光已塞进了虔诚者满满的心间。

(作者系重庆市南川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