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萧楚女短暂的一生中,对事业、对新闻、对教育的诚信, 都源于他对党的忠诚——
版次:009 2024年03月04日
□疏影
顶着凛冽的寒风,我走过黛瓦红墙,走过额匾、楹联、古窗、那一口青石缸,还有梅香疏影……在状元府,我寻觅那一支“红烛”。——题记
1922年,立夏。重庆桂花园的小路上,一位高大英俊的青年提着一只皮箱,脚步匆匆来到一处深宅大院前,青年驻足观望,从容敲开了宅院的大门。这个青年就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他敲开的这处宅院在当地有个响亮的名字——状元府。
一 铮铮男儿为何笔名“楚女”
是谁创办了《中国青年》?除了名闻遐迩的恽代英,其实还有一位笔名“楚女”的创始人。在读者眼里,“楚女”应是一位窈窕淑女吧?殊不知自大革命时期,以“楚女”为笔名发表文章的他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是推动农民运动的先驱者之一,是以笔为刀枪拯救民族危亡铮铮铁骨的萧楚女。从没落的富家子弟到革命志士,他的故事让人热血沸腾。
萧楚女,生于湖北武汉,原名树烈,学名楚汝。1911年武昌起义时,萧楚女投军参加了阳夏保卫战。辛亥革命后,他不满袁世凯篡夺胜利果实和革命党人争权夺利,愤然退伍,考入武昌实业学校学习蚕桑专业,试图实现实业救国的梦想。在这里,他接触到先进思想和革命书籍,萌生了教育救国的念头。毕业后,萧楚女在《大汉报》《崇德报》任编辑,经常用“楚女”笔名发表文章,倾诉其对国家前途的忧愤。
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中国“五四运动”的先进思想,塑造了萧楚女一生的革命信仰。从此,他以手中笔为武器,纵横驰骋在舆论前沿阵地,宣传马列主义和救国救民真理。
1922年夏,萧楚女来到重庆联中任教。重庆联中是重庆最早的高中。1918年春,重庆联中迁至母城桂花园状元府。
状元府位于母城桂花园12号。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四川资中人骆成骧中榜状元。宣统三年(1911年),商贾骆昂出资建成骆成骧状元府,又称骆家花园。
在重庆联中,萧楚女紧密配合学校《友声》《渝江评论》等刊物,撰写社论和时评,揭露封建军阀对民众的巧取豪夺。1923年6月,萧楚女担任重庆《新蜀报》主笔,负责撰写《新蜀报》每天刊出的政论时评,其鲜明的革命性、思想性和战斗性深受广大民众喜爱。他还撰文揭露造谣惑众的“统一六教”罪行,教主唐焕章扬言刺杀编辑,但萧楚女毫不畏惧,在《新蜀报》特辟《社会黑幕》专栏,进一步戳穿唐焕章的丑行,迫使重庆警察厅取缔“统一六教”。他的文章笔锋犀利、俊逸,如一股清流注入沉闷的舆论界,因而声名鹊起,不仅受广大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追捧,在市民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连反动派所控制的报刊也不得不赞叹萧楚女的文章是“字夹风雷,声成金石”。
不少男青年纷纷猜测“楚女”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于是一封封求爱信雪片似飞进编辑部。为避免类似事情发生,萧楚女特意在报纸上发了一则“楚女启事”调侃自己:“本报有楚女者,并非楚楚动人之女子,而是身材高大,皮肤黝黑并略有麻子之大汉也。”引为逸事。
铮铮男儿何为“楚女”?屈原《离骚》中有“忽反顾以流涕兮,哀高丘之无女”,据朱熹《楚辞集注》释义,“女,神女,盖以比贤君也。”以“楚女”为笔名是他借屈原的爱国情怀抒发自己的爱国抱负。
1924年至1927年间,萧楚女辗转于重庆、湖北、上海、河南、广东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和恽代英一起主编《中国青年》,在广州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并为《向导》《新青年》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揭露军阀和国民党右派倒行逆施的文章。
二
为青年学生作革命指导
辛亥革命前后,状元府是同盟会重庆支部所在地,杨沧白、张培爵发动1911重庆起义的总指挥所;“五四”运动中,学校师生率先发表宣言,集会游行声援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1922年,学校建立了共产主义青年团组织,随后成立了共产党组织。时人称学校是“革命胚胎之地,中原元气所存”。
1922年夏,萧楚女任教重庆联中国文课教员,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毕生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光辉历程。在为学校《友声》《渝江评论》等刊物撰写时评的同时,他以老师的身份在学校频频举行讲演会、谈话会和读书会,给青年学生灌输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理论。他的教学方式很受欢迎,吸引了很多青年学生听课,学校充满了进步的新文化气象。
但是,军阀刘成勋和川东道尹徐考撤换了联中的进步校长,萧楚女联合其他教职员发表《本校教职员宣言》,以离职行动抗议军阀政客开除进步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被开除学生的读书问题,萧楚女与熊禹治等人开办了以“选士育才”为宗旨的重庆公学,并亲自担任该校行政委员会委员。
在那个觉醒的年代,萧楚女等先辈革命志士启蒙和觉醒了无数学生,探寻了一条正确的科教兴国之路,对重庆联中产生了持久的影响:抗日战争期间,学校300多位高中学生敲锣打鼓上街宣传抗日;学校党支部以“抗建读书会”名义邀请周恩来、邹韬奋等多次来校作时事报告;解放战争时期,学校师生积极投入爱国民主运动,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迎接重庆解放。
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城市之路”展厅,我看到萧楚女和学生们的合影。这是一张珍贵的照片。这张照片不仅见证了萧楚女在重庆状元府的革命活动,也见证了他为青年学生指点迷津、激励同学们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的革命实践。
萧楚女在演讲中曾说:“同学们,蜡烛不是能放光明吗?做人也要像蜡烛一样,在有限的一生中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人以温暖。有所信仰,所以内心充实。”他的一生,是一支燃烧的“革命红烛”,以浩然之气燃尽自己,却点燃了千千万万青年学生心中的革命火种,为中国教育事业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三
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1924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委任萧楚女为中共驻四川特派员,负责领导重庆、成都、泸州的社会主义青年团革命斗争,萧楚女决定以重庆团组织为重点。
1924年11月19日,王家沱的日本人搭载“德阳丸”商船,携带两大箱劣币停靠重庆太平门码头,试图将劣币投放重庆扰乱金融秩序。在搜出劣币扣押船主石井熊藏和北神林造之后,日本驻重庆领事抗议辩称“德阳丸”受日本保护,要求严惩肇事士兵、退还银币,保证以后不再发生类似事件。重庆海关监督公署唯唯诺诺一一照办。这一颠倒黑白的结案引起了重庆各界的愤慨,萧楚女和重庆团地委的负责人组织成立“德阳丸案重庆外交后援会”,发表宣言发动学生和群众团体举行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这场持续了一个月的抗议活动,迫使地方政府不得不撤换海关监督,日本也被迫撤回了他们驻重庆的领事。
1925年1月,在萧楚女指导下,重庆团地委进行改选,杨闇公当选为书记。在萧楚女领导下,杨闇公、童庸生、罗世文组成的重庆团地委领导核心先后在重庆建立了“四川反帝国主义同盟”,发动群众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五卅运动”爆发的消息传到重庆后,他们领导进步团体成立重庆后援会,组织重庆工人、学生和市民举行罢工、游行示威等斗争。萧楚女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重庆的传播,和创建中国共产党重庆地方组织,作出了卓越贡献。
1927年4月22日,萧楚女在南京石头城监狱被国民党杀害。当年6月25日,《中国青年》评价萧楚女:“他是刻苦忠实的革命家……他的死,使我们更加透彻认识了敌人;他的死,在每个革命者的心上剜上伤痕!”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这是萧楚女的人生观,也是中国现代史所有革命志士的人生观。
状元府,自1918年春重庆联中迁来以后,便成为重要的革命教育重地,先后成为重庆联中、西南博物院、重庆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重庆第52中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所在地,恰与状元府百年文脉相续。
萧楚女,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理论家、教育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对事业、对新闻、对教育的诚信都源于他对党的忠诚。2010年,萧楚女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四川状元骆成骧未曾驻足状元府,但是状元府的百年文脉,却滋养了萧楚女等无数革命“状元”。寒风中,我走进状元府,希望触摸这里的每一块砖瓦、每一寸土地,我在寻觅那一支“红烛”。仰望星空,我看到它正在历史的苍穹下燃烧,大放光明!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