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妇女能顶半边天

版次:007    2024年03月08日

记者从市科协了解到,根据第三次重庆市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结果,2023年我市女科技工作者达到141.6万人。与过去两年相比,她们科研活跃度明显提高,成为科技领域不容小觑的“她”力量。

重庆市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黄桃翠:

住田埂边搞科研

“我没想会成为科学家”

初见黄桃翠,她随和爱笑。45岁的她已是两个男孩的妈妈,也是重庆市油菜产业体系首席专家、重庆市农业科学院油菜团队负责人。10多年来,她带领科研团队突破了传统油菜“三斤菜籽榨一斤油”的瓶颈,实现了“两斤菜籽榨一斤油”的提升。而且他们团队研发的庆油11号是目前我国冬油菜区含油量最高的油菜品种。

立志培育出油菜新品种

“从来没想过我会成为一名科学家。”黄桃翠告诉记者,2006年,她还是湖北省一所中学的生物老师。一天,她看到一篇名为《一颗种子要改写世界油菜历史》的报道,讲述了油菜育种专家、西南农业大学(今西南大学)李加纳教授将黄籽、高产、高油等性状相结合,创立黄籽油菜育种技术体系的故事。

“黑乎乎的油菜籽通过育种就变成了黄色,太神奇了!”这篇报道让从小在农村长大的黄桃翠大受震撼。于是,黄桃翠白天上班、晚上自学,报考到李加纳教授门下。2009年,黄桃翠从西南大学作物遗传与育种专业硕士毕业,跨入重庆市农科院大门,从事油菜育种研究。

瑕疵品种“打倒重来”

“与其他科技工作者不同,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科研周期往往都是8—10年,周期太长太难熬了。”黄桃翠告诉记者,让她最难忘的,是她和她曾育出的“瑕疵品种”庆油5号的那段经历。

黄桃翠回忆,2013年庆油5号在重庆、四川等地试验种植,当时亩产量能高出一般油菜品种20%以上,其高产性状让人惊喜。然而,没想到这个新品种在高原云南罗平县试种时,一场大风几乎将试验田里所有的庆油5号全部吹倒。

大风没有吹倒黄桃翠的斗志。之后,黄桃翠以庆油5号为基础,通过基因测定寻找抗倒伏品种,搞品种改良。后来,晶油1号上市,以高产量、高含油量、抗倒伏成为油菜“新星”。

田埂边的科研住所

“我的儿子们常说,妈妈一点都不像个科学家。”黄桃翠说,儿子认为科学家应该是穿着白大褂在无尘实验室里操作精密仪器。然而,每次儿子来“探班”,她几乎都在田坎上忙碌。

“有些女性在科研路上因家务、育儿等琐事缠身而半路退出。我是女科学家,也是一位母亲。我努力把两个角色相互融合。”黄桃翠回忆,小儿子出生刚满40天时,他们正在进行油菜育种培育,于是她抱着儿子,住进了田埂边简陋的临时科研住所。

作为科学家,黄桃翠还有一个爱好,去长江冬泳,在寒冷的江水中磨炼自己的毅力和定力。“女科学家的压力还是很大的,当我一头‘扎’进长江里,冰冷刺骨的江水会让我本能地去挣扎,用尽全身力气游上岸,挑战自我的感觉会让我无比放松、身心宁静。”黄桃翠说。

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周小元:

就喜欢工作,因为快乐

“同事曾怀疑我得了甲亢”

参加工作的10多年来,身高1.65米的周小元,体重从来就在100斤左右徘徊。“你看,我这个人,整天风风火火的,忙不完的事情,怎么胖得起来嘛?”在重庆大学虎溪校区分析测试中心接受采访的周小元,一边打趣地说,一边在电脑前忙碌着。

今年,周小元承担了国家重点研发项目镁二次电池关键材料与技术,本就忙碌的她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勤能补拙

先在湖北大学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再到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应用物理专业博士学位,最后加入美国华盛顿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及密歇根大学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周小元的求学生涯,是一段先抑后扬的经历。

“实话说,我的起点并不高,所以我选择笨鸟先飞。”求学的时候,勤能补拙成为周小元信奉的人生信条之一。

她回忆说,在读本科时,除了星期六下午给自己放假看场电影以外,其余时间都在学习。研一时,便下定决心要到美国去读博。那段时间,她每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复习,一天除了早晚两顿饭,其余的时间都在上课和自习。

功夫不负有心人。3个月后,周小元GRE考了满分。回忆起这段岁月,周小元笑着说,除了勤奋刻苦,她对自己有时候也有点“苛刻”。

初出茅庐

在美国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后,周小元于2013年3月起任职于重庆大学物理学院,致力于热电材料的设计与性能优化。2015年1月,她被任命为刚刚建成的重庆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第一任主任。

这个中心是面向学校和社会开放的大型仪器设备公共测试平台。“公共平台有多重要,我们搞科研的太清楚了。”初出茅庐的周小元准备在这个领域施展一番手脚。

通过两年时间的充分调研论证,团队最终从30多个规划中确定了符合自己的发展规划。与此同时,周小元坚持高端仪器设备与高水平技术队伍并重的发展理念,让“硬件”和“软件”“两条腿走路”。

2018年1月,该中心顺利通过国家级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成为了具备为社会提供权威、公正、科学数据能力的重要检测基地,由此走上发展“快车道”,目前也是高校分析测试分会副理事长单位和中国分析测试协会常务理事单位。

快乐工作

全职女性的工作与生活如何权衡?周小元表示,虽然自己花了很多时间在工作上,但在家庭中的角色她也非常投入。之所以能兼顾事业与家庭,她归功于自己旺盛的精力。“曾经还有同事怀疑我是不是得了甲亢,整个人每一天都显得很亢奋。”周小元说。

“周老师,您最喜欢做的事情是什么?”采访结束后,记者问周小元。“我就是喜欢工作,因为工作让我快乐,踏实。”周小元说,自己并不介意成为别人眼中的“工作狂”,认准的事情,扎扎实实往前推进,解决一个个问题,做好眼下每一件事情,这样的生活更愉悦。

西南铝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温庆红: 从技术小白到“铝”中豪杰 “当时逼得国外降价80%”

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温庆红,“执着”再贴切不过。这份执着,是专业不对口、仍选择追逐科学梦的执着,是不惧困难、越战越勇的执着。三十载如一日,她从技术小白成长为“铝”中豪杰,为我国航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着“她”力量。

半路出家从零开始

1994年,从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后,温庆红进入西南铝工作。不过,她大学的专业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算是“半路出家”。

上天入地下海的“国之重器”,很多关键铝合金材料都由西南铝研制。为此,身为重庆人的温庆红,怀揣着对老一辈科学家的崇敬之心,对内心梦想的憧憬,选择加入了西南铝。

从零开始,并不容易。那些年,她上班时间争分夺秒,有问题就向前辈请教,实验室和生产车间来回跑,下班时间死磕书本,学到晚上十一二点才罢休。从宏观的力学性能研究到微观的组织结构研究,8年的坚持不懈后,她开始独立承担项目。

突破“卡脖子”技术

过去,“国之重器”上的关键铝合金材料,几乎都由国外进口,特别是在航空航天领域,一度被“卡脖子”。

比如,西南铝研制的“7050”铝合金材料,是如今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重器”的关键结构件。但过去,这种材料一直被国外垄断。

受制于人的滋味太不好受,“国外厂商开出了天价,要买这种材料,国家每年要支付几十个亿。”温庆红感慨道。

为了突破关键工艺,他们不分日夜,做了几百轮的试验。在几百摄氏度的高温炉旁一呆就是几个小时,湿透了衣服却浑然不觉;坐在显微镜前观察微观组织结构,熬到双眼充血发红也全然不顾……

她还清晰地记得,当拿到第三方机构对“7050”的检测报告时,看到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要求,大家如释重负,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很自豪。”她说,“7050”面世,他们不仅实现了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还把天价打了下来,“当时逼得国外降价了80%。”

女儿心目中的“最棒”

30年来,她深耕铝合金材料基础研究,作为西南铝技术中心主任工程师、材料基础特性与失效分析研究室主任,带领团队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攻克了一个又一个“卡脖子”难题,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这背后,是她30年如一日的坚持和付出。

面临难题,她总是迎难而上、越战越勇,从骨子里透出一股不服输的“牛劲儿”。这背后,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

“我女儿在小学二年级时的一篇作文中写道,‘我的妈妈是最棒的’。”转眼之间,女儿已大学毕业。“错过了女儿成长的一些片段,我很遗憾,也很愧疚。但女儿却很少埋怨我,说得最多的是:‘妈妈,你要注意休息。’”话音未落,泪水已湿了她的眼眶。

谈及未来,她也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加强科技创新,突破关键技术,以满足新一代关键材料、进口替代和自主创新材料的急需,更好地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我们一定能实现更大跨越。”本版稿件据新重庆-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