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4年03月08日
□羊子
很喜欢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的一句话:只要春天不死,就有迎春的花朵年年岁岁开放。
春天自然不会死。于我而言,成年之后,只要花开如锦的春天一到,我都会给自己一个庄重的仪式,那就是添置新衣,穿上美美的春装,感受万物复苏的生机勃发与时光美好。
上周末,三月刚至,温和的阳光照得人透心的舒服,我迫不及待褪下厚重的冬衣,步履轻快来到商场,寻觅春天给我准备的漂亮衣裳。一件浅绿色的薄西装很快吸引了我的目光,淡雅的色彩,如春日的微风拂过我心。这一见钟情的喜悦,瞬间勾起了我大学时代的回忆。
大二那年的校动会,我被选为系代表队举牌子的引导员。老师要求引导员穿端庄、大方、干净、利落的服装。前一秒我还在被选上引导员而信心爆棚地开心,下一秒我就为老师说的服装问题犯起了愁。
母亲总是过于担心我会注重打扮影响学业,所以只给我置备了两三件简单的运动服。回到寝室,翻遍衣柜,都没找出一件合适的服装,心中对母亲的抱怨又增加几分。
就在我徘徊在失落与窘迫之时,隔壁班一位女生穿着的一件修身绿色西装,让我眼前一亮,想象着穿上这件衣服,在运动会上高举牌子的得意场景。自尊心极强的我不敢开口,直到闺蜜拽着我,一同来到她所在班级,告诉她我们的目的。我至今记得那位同学很不情愿的表情。好在闺蜜立刻对她大道小理,万般纠缠,并特别强调这都是为了给我们外语系争光。
我如愿以偿穿上了那件别人的绿色西装,骄傲地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吸引了好多目光。自此我暗暗发誓,将来自己挣钱后,一定要买很多漂亮衣服,把自己装扮得美美的,不再为缺一件喜欢的衣服发愁。
母亲不给我置备足够的衣服,源于初中时候的一次“事故”。初二的时候,收到了一封现在看来完全算不上情书的“情书”,男生在信里夸我穿着那件红毛衣特别漂亮。母亲发现后,开始严格控制我的穿着。
记得有一件淡绿色卫衣,几乎成了我的等干衣服。那时洗衣机没有烘干功能,为了第二天能穿上它,我总是会洗完脱水后,用吹风机将它吹干。
有一天,一个同学问我为什么总是穿这件衣服,我窘迫得真想钻地缝。回家后,我质问母亲,你到底是不能给我买还是不想给我买衣服。母亲态度强硬,毫不理会我的诉求:“你自己有本事了,想怎么买就怎么买。”
从此,我心中埋下了对母亲不满的情绪,以及对漂亮衣服的强烈渴望。
有人说,童年的创伤需要一生来治愈,一个人越缺什么就越想炫耀什么。成年之后,我一直试图用不断买新衣向周围的人证明我今天的光鲜亮丽,更想用满柜的衣服来回击母亲对我的“严苛”养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穿着漂亮衣服并没有让自己变得更美,心里有了一些彷徨。大约在35岁之后,读到一句对我印象深刻的话——“美人在骨不在皮”。我开始反问自己,漂亮衣服是否真的让自己变美了?漂亮衣裳是让我虚荣心得到满足,还是让自己变得更自信从容?满柜的衣裳是想向母亲证明我的成功,还是我不满母亲的“报复”?
一个人最难的不是认识社会,最难的是认识自己。我意识到,真正的美是来自内心的修养和气质,阳光的形象,豁达的心态,脸上的微笑,高贵的善良,刻在骨子里的自信。
有人说,“小时候,我们无法选择原生家庭,每个人都接受着原生家庭的养育方式,而成年后,在经济独立的那一刻,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把自己重新养一遍。”
我决定用更积极的方式重新开始养育自己,不再停留在过去的情绪和认知中,不再用极端的方式来填补童年的“创伤”。
我开始站在母亲的角度去理解她的养育方式,认可并感激她的严苛,她用一种我需要几十年才理解的方式,培养了我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性格,母亲用她的方式奠定了我人生的底色。
我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身心健康,通过阅读哲学和心灵成长的书籍来启迪智慧,通过运动让自己更加健康和阳光;我开始更加关注能力的提升,不断地学习与我工作和生活相关的课程;我开始更加热爱世间万物,并与之相互滋养。
女性真正的美并非全部来自容颜,也来自内心的坚韧和对生活的热爱,对逆境中微笑的勇气和坚守。
又一个春天如约而来。在这个如诗画般的春日里,我穿上新衣,感受着“女为悦己容”的自豪,感悟生命的美好,领悟内心的力量。
每一个三月,我都开始把自己再养一遍,从不迟到,从不缺席。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