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抄手老板说做生意讲诚信:
版次:010 2024年03月11日
□陈小林
在重庆,各种抄手数不胜数,哪一款都有自己的个性,比如:红油抄手、清汤抄手、鸡汁抄手;过桥抄手、鸡肉抄手、金钩抄手、牛肉臊子抄手;龙抄手、吴抄手、传奇抄手……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如果要以味道、做工和历史渊源而论,鲁抄手绝对称得上重庆抄手家族中的翘楚。
鲁抄手是渝中区风味餐馆,主要经营红油抄手、鸡汁锅贴、面条等重庆小吃。为满足顾客的多种需要,还兼营怪味鸡、椒麻鸡等凉菜和冷酒。
一 “咬下去,鲜美的鸡汁四溢,满口余香”
1925年,有一鲁姓汉子(人称“鲁大伯”),开始在朝天门、道门口等地摆摊售卖红油抄手、小面和怪味鸡等。鲁大伯头脑灵活,经营有道,选料实在,注重调味,把生意弄得红红火火,他制作的红油抄手名噪一时。几年下来,摊子前有了数量可观的食客群,既有贩夫走卒平民布衣,也不乏商贾政要和名媛雅士。
1942年,鲁大伯的儿子鲁锡忠,在民族路面对罗汉寺的右侧(今轨道交通1号线小什字站5号出口处),租下一间铺面,把抄手摊子搬进室内,取名“鲁抄手”,仍以红油抄手为主打产品。鲁抄手店堂虽小,但布置得颇为雅致,不管抄手面条还是卤菜凉菜也弄得特别鲜美有味,与附近餐馆大不相同,售价也比一般餐馆略贵。鲁锡忠说:“一分钱一分货,赚多赚少是另一回事,只要你吃了喊‘值得’就行!”
鲁抄手店址靠近中正路(今新华路)银行钱庄区和道门口商号货栈区,由于货真价实,鲜香味美,即使价位稍高,却也经常一座难求。尤其是节假日、星期天,后到的食客想品尝美味,总要排队轮班才能吃到。
鲁锡忠承袭了父亲的技艺,做生意讲诚信,待朋友讲义气,许多食客慕名而来。不久,鲁锡忠便成为远近闻名的“抄手大王”。
当年,住在小什字附近的居民,几乎没有不知道鲁抄手的。一位年逾古稀的老重庆人,至今难忘那段美味岁月,“那时,我父亲是民生公司的船长,家里经济条件较好,母亲隔三差五就会带我去鲁抄手吃抄手,这里以红油抄手最为出名,清汤抄手也不错,两种口味,供食者选择。清汤吃清鲜、红油吃醇厚,无论是清鲜,还是醇厚,味料都是精心制作,最佳搭配。”
南京晚报(抗战期间在重庆出版)的一位记者在日记中写道:这里(鲁抄手)的小吃很多,食客络绎不绝。有时会在这里碰到孔二小姐,这位民国第一混世魔女老是穿着男装;实业界的名人也常来,卢作孚、晏阳初、温少鹤、康心如聚在一起,边吃边争论,好像总有讨论不完的议题。
一些高鼻子洋人也对鲁抄手情有独钟,他们喜欢鸡汁锅贴。美丰银行的一位外籍雇员回忆说:“煎饺(锅贴)饺皮柔软,饺底酥香,馅肉细嫩,一咬下去,鲜美的鸡汁四溢,满口余香。但我始终不明白,鸡汁是怎样灌到饺子里面去的,不知是不是用了注射器?”
二
“这味道安逸得板”“我还会再来”
1956年,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成立,重庆市文化局长艾芜到宾馆看望应邀来重庆参会的沙汀、田汉、冯乃超等作家,老朋友相见总有摆不完的“龙门阵”。不知不觉已是深夜,艾芜安排工作人员准备夜宵,田汉提出:“大家过去都在重庆工作过,现在难得来一次重庆,是不是出去寻寻旧,重温一下重庆小吃。”建议得到大家赞同,于是众人悄悄出了宾馆。
夜深人静,灯火阑珊,唯有小什字一隅的鲁抄手灯火通明,人头攒动。“哟,这鲁抄手还在!”冯乃超惊喜地叫道,“这里的小吃相当不错,十多年前我在南方局工作时,和郭老(郭沫若)来吃过。”“对头,这里的抄手很好吃,那些年我就经常来光顾。”田汉接着说。
艾芜说:“既然大家是故地重游,我们就在这里吃宵夜吧。先说好,今晚我做东,你们谁也别争!”于是一干人等进得店来,找位坐下。
大家点了怪味鸡、糖醋排骨、蒜泥白肉、姜汁豇豆等下酒菜和红油抄手、鸡汁锅贴等面食,要了一坛允正丰烧酒。
众人谈笑间,下酒菜陆续上桌。
怪味鸡甜酸麻辣咸,每种味道都清清楚楚地呈现在食者舌尖上,后又合而成一种让食者美得说不清的鲜香味。糖醋排骨色泽金黄、光润晶莹,咸鲜酸甜,滋味浸入到猪排的肌理之中,鲜香可口。
酒过三巡,红油抄手端上桌来。元宝型的抄手均匀晶亮,微黄色皮中透出淡红色的心馅,红艳艳的汤汁中几点翠绿葱花,非常艳美。艾芜感觉那碗中的抄手似曾相识,举筷一尝,滋润滑爽,细嫩鲜美。他又拈起一个抄手,然后感慨道:“看来鲁大伯的手艺没有失传,后继有人,后继有人啊!”
沙汀问:“怎么,你认识这个店的老板?”
“不一定认识现在的老板,但认识这抄手。”艾芜向几位朋友讲述了一段往事。
1931年初冬,艾芜受党组织派遣经重庆去上海工作,出发那天江面浓雾,轮船要等中午雾散才能开航。看见码头边有一面摊,几个食客或站或蹲吃得津津有味,艾芜便走过来,叫了一碗抄手。摊主抓起一把抄手丢进滚涨的面锅,然后左手端起一只碗,右手飞快地把作料依次往碗里放。不一会抄手煮好了,艾芜接过来,三两下把作料拌好,深深吸口气,挑一个抄手进口,只觉得一股奇异的鲜香裹着辣椒的燥劲直冲脑门,刺激得全身细胞都欢快地跳动起来。接下来,十只抄手,半碗调料,一滚一裹,满身是味。微辣中透鲜香,咸鲜里有回味,肉馅细嫩、面皮柔软,实在爽朗之极。艾芜呼啦啦将一碗抄手吃完,意犹未尽,对摊主说:“老板,再给我来一碗。”这一碗,艾芜吃得慢了,边吃边与摊主摆起了龙门阵。这才知道摊主姓鲁,在这里摆摊好几年了,由于抄手味道好,为人厚道,老食客都亲切叫他“鲁大伯”。
二十几年来,艾芜走南闯北,吃抄手、尝馄饨、品云吞……但最让他思念还是“鲁大伯”的抄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艾芜回到重庆工作,专门到朝天门去吃“鲁大伯”的抄手,结果抄手摊子不知所终,他郁闷了好久。
艾芜指着碗里的抄手对大家说:“那次的抄手就是这个样子、这个味道。没想到,今天居然又吃到了这最好吃、最难忘的抄手!”沙汀说:“这叫缘分,‘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田汉说:“大家别光顾感慨,快吃抄手吧。唔,这锅贴饺子也不错,你们尝尝。”
几人继续饮酒品菜吃抄手,叙旧论今侃大山,不亦乐乎。
当天边出现鱼肚白时,大家才起身。鲁锡忠走过来送客:“谢谢各位光顾!吃好没得,今天的感觉如何?”冯乃超用带广东腔的重庆话答:“这味道安逸得板!”艾芜说:“谢谢老板,我还会再来。”
回程路上,艾芜说:“其实品味鲁抄手,有一味不在抄手中。”
田汉想了想说:“这一味,是‘回味’,就是味蕾牵动的世俗生活里点点滴滴的暖意和难舍难分的情怀。”
艾芜说:“是呀!时光在变,不变的唯有情怀!真正能打动人心的,有时候并不仅仅是精心调制几样味道,更在于一种精神的传承。诚信、品质、坚守……此中真义实在令人回味无穷。”
(注:1966年饮食公司进行经营网点调整,“鲁抄手”并入“丘二馆”。)
(作者系重庆市烹饪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