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巴蔓子 忌日是哪天吗

传说是农历三月初四,几十年前忠县每年举办隆重的“三月会”纪念

版次:009    2024年03月12日

忠县八字门楼

1949年前的忠县石宝寨,周边房屋破旧不堪。

20世纪80年代 忠县洋渡老街

□陈仁德

巴蔓子,是遥远古代巴国流传至今的英雄人物。在人们心中,他就是巴民族之神。

历代忠县人用各种方式纪念巴蔓子,其中最隆重的是每年农历三月初四,即传说中巴蔓子忌日举行的“三月会”,由于巴王庙又称土主庙,故又称“土主会”。

1

虽非巴王,忠县人仍尊其为巴王

在巴蔓子故乡古巴国忠州(今重庆市忠县),建有两座纪念巴蔓子的祠庙,一在县城,一在巴营乡,均名巴王庙(又名土主庙)。为何巴营乡也有巴王庙?因巴营全称巴扎营,是当年巴蔓子扎营之地,所以乡人也建庙祭祀。

有趣的是,巴蔓子只是巴国将军,并非巴王,但忠县人硬是将他尊为巴王,而真正的巴王却无人知晓。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称:“忠州巴王庙,在州东一里,神即蔓子将军也。岁三月七日(按:应为四日),太守以豕帛致祭,先期土人具千斤蜡烛祀之。宋为永贞祠,今为忠贞祠。”即指县城里的巴王庙。此庙建于何时已不可考,但从“宋为永贞祠”可知最晚不会晚于宋代。从巴王庙门前丁房双阙来推测,或建庙于汉代,因丁房双阙无疑为汉代物。

“三月会”始于何时已无可考,但至少在明代已具相当规模。那时,每年邻县人纷纷前来赶会,最远的来自数百里之外的铜梁、合川,搞得道路堵塞,游人相踏,有一年竟造成流血事件,以致县令惊呼“不能以崇德报功之事,作角胜斗靡之伤”。此后尽管进行了严格管束,但“三月会”依然热闹非凡,历300年不衰,直到民国时期。

2

庙会前日,要搞庄重扫街仪式

“三月会”有一整套约定俗成的代代相袭的典章制度,一点也不能乱来。如稍有未合,须在四月初四再举行一次“四月会”来补偿才算数。

“三月会”的头一天即三月初三,要举行庄重的扫街仪式,为第二天的庙会作准备,所谓“贵人出行,清洁四面”是也。扫街仪式依巴国旧俗,行巴人礼数。扫街前,先由两名青年扮成“报子”,背插令旗、手击锣鼓,于辰时从巴王庙出发,沿庙会将要游经的路线绕行一周,是为“头道报子”;少顷,“二道报子”出发,仍绕行如前;再次,“三道报子”出发,“三道报子”后,扫街正式开始。扫街队伍由全身披挂头戴面具的土地神持杖前导,黑白无常、判官小鬼、牛头马面、鸡脚神依次随其后,土地神为木偶,其余均为真人所扮。一时满街肃然,小孩们都往大人身后躲。行列最后是一队手执扫帚或响篙的小鬼,沿街边走边吼,只象征性地摆动一下扫帚,用以驱邪逐魔。这一天,都说多少要点“扫街雨”,“扫街雨”者,“洗(喜)雨”也。人们认为那是巴蔓子在显灵,即使当天并没下雨,老人们也会说看到了雨滴,且看得清清楚楚。

三月初四为正式庙会,万众云集巴王庙外,热闹非凡。不同于头一天,这天必须天清气朗,绝不能下雨,否则对不起巴将军。

巴王庙香火很旺,庙内供奉着巴蔓子夫妇高大神像。与外地不同的是,这两尊神像的头和四肢都是活动的,移动起来还会点头挥手。本来,原先的神像是泥塑的,头手并不会动。有一年,从长江上游漂来一根大圆木,漂到萧夫人娘家萧公殿外的鸣玉溪口,便再不走了。众人把圆木捞起来,不知如何处理,一位老者飘然而至说:“巴王像早该重塑了,这圆木漂流千里,莫非天赐良材塑巴王神像!”大家都觉得有理,回头看时,老者已无影无踪。众人觉得这是天意,于是巴蔓子夫妇便从泥身换成了活动的木身。巴蔓子头戴珠玉王冠,身着锦绣龙袍,坐于虎皮褥子之上;萧夫人凤冠玉佩,端庄祥和。两侧各立一武士持戈仗剑,日夜守护神灵。

巴王庙到了每年三月初四,沿庙一带摊点林立,叫卖声此伏彼起,赶会的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远胜元宵中秋。

3

庙会游行,声势浩大热闹非凡

初四上午,依然是“三道报子”先后出发,然后是声势浩大的庙会游行。

队伍的最前面,是两支管长7尺的大喇叭、四面径大3尺的铜锣、一个径大6尺的皮鼓,鼓锣齐鸣,声传数里。紧挨着是一面白绸会标,上书“巴国土主蔓子将军刎首留城纪念”14字,抗战时又新增了两条大横幅,上书“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肃清卖国求荣的汉奸走狗”,算是巴蔓子精神的古为今用。随后是土地神上路,牛头马面和黑白无常分列其后。最后是三队古装士兵,一队执神幡、一队执火旗、一队执肃静回避道牌。这是游行队伍的第一部分,专为巴蔓子将军出游鸣锣开道。

队伍第二部分由二十八宿走在前面。传说东汉光武帝昆阳被围,玉帝命二十八宿下凡变成二十八员勇将助战,使光武帝转败为胜。忠县人认为巴蔓子也理应受到二十八宿的保护,于是将二十八宿纳入“三月会”的阵容。每个星宿下安一长杆,由二十八人高举游行,气势生动,活灵活现。

二十八宿之后,是三十六架阴阳彩亭和彩棚组成的行列。所谓彩亭,是用木料做成的床形平台,由人扛抬,将民间故事戏剧片段造型巧妙装置在彩亭上。阴亭子以纸人造型,阳亭子由活人扮演。纸人好办,活人却有些为难,因为一个造型动作要保持较长时间很困难。于是把全县乞丐找来充数,先让他们饱餐两顿,再沐浴更衣,乞丐们粉墨登场,居然满城喝彩。

接下来是明轿和顶马。明轿是四面无帘的轿子,装饰华丽。坐明轿的都是10岁以下的女孩,扮成古代少女,风姿绰约、十分可爱;顶马是用彩绸装饰的高头骏马,由10岁以下男孩骑坐,多扮成文官武将。全城共选13名男孩,各骑一匹顶马,故又称“十三太保”。

明轿顶马之后是彩龙戏宝。彩龙以绸缎为衣,全城东中西三关彩龙颜色各异,西关白龙、中关黄龙、东关乌龙。三色共数十条彩龙首尾相接,翻滚扑腾,煞是壮观。最引人注目的是“三关赛宝”,“宝”即舞龙用的龙珠,各关人都将珍宝拿出来,扎在直径约8寸的龙珠上,再将龙珠装在支架上,使其可随意转动。支架由一人举着走在彩龙前面,上下挥动,逗引彩龙狂舞向前。早前多用金银首饰珠玉翡翠等混扎成宝,民国以来又增加了手表、奇花异草等新物件,真是花样百出,宝光四射。这实际是炫耀财富,所以称为赛宝。

紧跟着是狮象齐舞,彩船高跷并出,狮群个个色彩斑斓,摇头摆尾,生动活泼。扮演大头和尚和尖嘴猴子的人更是惹人开怀大笑。几十个少年用香盘端着寿桃尾随其后,这些少年在游行结束后将得到奖赏,奖品就是这些寿桃。

各民间组织、里巷学校、店铺作坊,以及外地来客和各乡镇选送的吹鼓手,都列入第二部分游行队伍,使得队伍异常庞大,光锣鼓队就有一两百人,他们穿红着绿,各自奏着最得意的引子响成一片,摇山动地,充满浓郁的民间风味。

4

神像出游,娘娘在前巴王在后

第三部分为“神游”,即巴王夫妇神像出游。在前两个部分轰轰烈烈渲染制造出隆重气氛后,巴蔓子夫妇始堂堂皇皇地出游。

据世代相袭的规矩,必须让萧夫人走在巴蔓子前头。巴蔓子虽被尊为巴王,也只有屈居娘娘之后,这正是上古母系氏族的遗风。忠县人为何如此敬重萧夫人,是因巴蔓子拔剑自刎时,萧夫人也当即自刎追随而去,忠县人感念萧夫人之忠烈,所以敬重非常。

神游的前列是两支由8人分抬的蜡烛,接着是和尚、尼姑边走边打锣念经,再次是一二十人手提香炉,后面便是巴蔓子夫妇乘坐的銮驾。銮驾饰以金玉锦缎,流光溢彩,每乘銮驾由8人抬。萧夫人和巴蔓子均着崭新袍服,异常神圣。最后是浩浩荡荡的一队亲兵护驾。

整个游行队伍长达3里多,从巴王庙后校场坝整队出发,经东坡故地入东门,过弓箭街上北门,再经杨柳街、十字街到老官庙。至此略事休息,让巴蔓子陪夫人回娘家,到萧公殿参拜岳父岳母,这也是庙会游行的终点。之后,浩浩荡荡的队伍又继续回城,跨鸣玉溪、过维新街到蔓子路,至“上三步,下三步”巴蔓子刎首留城处,经严颜桥再返巴王庙,游行遂告结束,这时已是酉时了。

忠县巴营乡和县城一样,每年三月初四也要举行“三月会”。其程序是从巴扎营古寨的巴王庙将雕像接到巴营场上古庙内,燃香祭祀后又抬回巴王庙,其活动路程比县城还长,也是十分热闹。

“三月会”于20世纪40年代末被废止,城东巴王庙也早已荡然无存。20世纪80年代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将巴王庙西侧之马王庙权充巴王庙保留下来,三峡蓄水时亦已淹没。巴营乡巴王庙,亦于20世纪50年代毁损。

昔日壮观热闹的“三月会”,如今仅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作者系重庆文史书画研究会原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