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场儿

版次:011    2024年03月12日

□董运生

在老家河南,人多的地方叫人场儿,许多人一起吃饭的地方叫饭场儿。

无论寒冬还是盛夏,时常有三三五五的乡人,端了饭碗到饭场儿吃饭,走得远的,能走好几百米从庄北串到庄南,有时候需要添饭又懒得回家,顺道就在哪个同宗家里盛上一碗。

饭场儿一般有石头摆的桌椅,夏天坐着凉爽,冬天就不行了,人们大多蹲在向阳的墙角边吃边聊。本来几分钟就能吃完的饭,聊着聊着就没了个长短,以至于到了洗碗的时间,还时常有孩子去找大人把用过的碗拿回去。

端着饭碗到饭场儿吃饭,和家乡的饮食习惯有很大关系。早上馒头稀饭,不少人把菜放到稀饭上边,拿着馒头就出去了,边吃馒头边喝稀饭,馒头吃完了稀饭也差不多见底了。中午和晚上多是米饭或面条,这就更方便端着出去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除了来客人和过年,基本上都是一菜制,无论热炒还是凉拌,这给去饭场儿创造了极大便利。

我们庄上有四个固定的饭场儿,南北各一,中间两个。在某个饭场儿吃饭的人相对固定,但也偶尔会有端着碗串饭场儿的。比如,有些在外上班的人回来了,很长时间没和乡亲见面,又不想一家家去串门,于是便端着饭碗串饭场儿,一顿饭下来,也和大多数乡亲打了招呼。我们旁边的庄子叫高庄,王姓人居多,两庄一河之隔,他们的饭场儿在庄子中间的大黄楝树下,但高庄的人有时也会端了碗到我们庄北头串饭场儿。据说,我一个婶子的婚事就和串饭场儿有关系。婶子娘家是高庄的,她父亲当时是村支书,时常到我们庄北头串饭场儿。我叔叔当时高中毕业有两年了,家里穷一直没说上媳妇,大家都觉得他和婶子是一对儿,于是老支书串饭场儿时便常有大人撺掇我们这些不懂事的孩子们喊外爷,喊的时间长了,再加上老支书觉得叔叔为人可靠,还真让婶子嫁过了河。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饭场儿里也有可能因三两句话而争吵起来的,但这种情况极少。记得有一次,我舅爷在饭场儿让父亲给他办一件小事儿,父亲当天要出门说改天,舅爷以为是推脱驳了他面子,一怒之下把父亲的饭倒了,两人还吵了一架,不过很快又和好了。

其实,饭场儿就是人场儿。人们吃饭时除了说张家长道李家短,也时常会谈农作物的种植、生活必需品的购置等,有在外工作的人在场时也会谈谈国家大事。前两天吃饭时,父亲和一个爷爷说起邻县的牛肉比我们镇上便宜,且是亲戚杀的吃着放心,饭碗还没放下,他们就约了五六个人去割牛肉。

近些年,村里不少人进了城,住进了楼房,对门不相熟的情况屡见不鲜,就更别提饭场儿了。但好在,无论乡亲们走得再远,回了老家,总忘不了端着饭碗到饭场儿和乡亲打个招呼,跟来的还有或大或小的孩子们。

(作者单位:重庆三峡学院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