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业时,许健安在店堂内悬挂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以强调诚信经营,他说到也做到了——

百年桐君阁前尘往事

版次:009    2024年03月13日

桐君阁老药房

□陶灵

“英雄不问出处”,用这句俗语来形容重庆桐君阁药厂创始人许健安,也许恰如其分。

清末,光绪皇帝下令禁烟,许健安在重庆制售戒烟丸。其实这种药丸用大量的鸦片和以大黄,外涂煤炭粉末制成,是一种变相的毒品。许健安因此赚了大钱,于是联合3个弟兄,在下半城的雷公嘴设厂,大量制造这种戒烟丸,获得暴利。几年间,他成为重庆有名的大富商。

制售戒烟丸终究是见不得人的丑事,也许是良心发现,也许是想给后代创建一个正当稳固的基业,1907年,许健安拿出一万两银子筹办桐君阁熟药厂。

许健安创办桐君阁是有一番抱负的,他想以全国著名的北京同仁堂、杭州庆余堂、广州陈李济为榜样,希望桐君阁在西南独占鳌头。后来,桐君阁也确实做到了。

1 桐君阁得名有典故

为何取名桐君阁呢?相传黄帝时期,有一老者在浙江富春江的一座山上炼丹制药,为百姓治病,分文不取。问其姓名,老人不语,顺指旁边一桐树,百姓便称他桐君老人,被后世尊为中药鼻祖。许健安的厂名便取其“悬壶济世”美德之意。

桐君阁的制药房和售药房都建在老重庆下半城的鱼市口(原解放东路270号),典型的前店后厂模式。房屋建筑坚固、高大而气派,营业厅布置富丽堂皇,花费不少钱,在当时的重庆中药房行业中首屈一指。药房还专门设了一个珍奇部,许健安派人到各处搜罗珍奇名贵物品,比如西康的金丝猴、浙江的火鸡、印度的明月鸟、伊朗的鹦鹉等,摆设在药房内。这些东西在制药上用途不是很大,主要为了吸引人气,以展示药房实力,扩大影响,提高声望。

药房正式开业时间是1908年农历冬月十二日,那天正遇巴县衙门在鱼市口斩处一名囚犯,许健安事先置办好了香烛和纸人纸马,利用对犯人的行刑来祭祀挂牌开业。市民们因此纷纷竞相传说:许健安贿赂官府,竟用人头祭拜招牌。故事有板有眼,甚至还说进了茶馆的书场。真实情况是:许健安与巴县衙门审讯官的父亲是朋友,事先知道了当天要处决犯人的消息,便巧妙借用这个机会,给药房开业造了一个声势。

富丽堂皇的营业厅和引人注目的珍奇部,还有巧合的“人头祭招牌”手段,只是营造一种外在的轰动效应,真正让桐君阁兴盛的,却是许健安与众不同的制药技艺和经营理念。

2 货真价实讲信誉

许健安年幼时在药店当过学徒,在施药局当过店员,懂得一些中药知识。一开始,许健安就从制药选料上求“真”,当入人参的药不用东北参,而用朝鲜高丽参;鹿茸非西藏货不用;制造安宫牛黄丸、苏合香丸、大活络丹等药需要的龙脑香、印度牛黄和泰国犀角原料,便派人专门在广东、香港和南洋一带采购……

桐君阁熬制阿胶时,从东北、华北和西北采购回黑毛驴皮,请硝皮工人铲剥附在皮内面的腐肉,清洗干净毛灰,用南山老君洞的井泉水掺和乾隆老字号“允丰正”的陈年黄酒熬炼,成品出来后色泽淡黄,带有香气。药品做出来后,虽然价格高出一般药厂生产的阿胶一倍,但因疗效好,病家也愿意花高价购买。

筹办桐君阁期间,许健安派人在内蒙古中部阴山山脉的大青山,用高价购回10只梅花鹿,冬季制造“全鹿丸”时,事先挂牌预告宰杀日期,当众宰杀,每年一次一只。医治妇女月经不调的乌鸡白凤丸,所用白毛乌鸡,全从江西太和县购回,也当场宰杀,按方配制。

这种用实物作现场宣传的方法,在当时重庆是一种创举,树立了桐君阁“货真价实”的信誉。开业时,许健安在店堂内惹人注目的房柱上,悬挂一副满金抱柱对联:“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他做到了。

3 制药技艺精中求精

在制药技艺上,许健安又求“精”。

制药时,对中草药原材料要用火或水进行一个前期的加工处理过程,称“炮制”,是加强药效的重要手段。当时,一般药厂制造的补剂丸,在药材炮制后因纤维有韧性不易打碎,制成的药丸有胡豆大小,患者不易吞服,桐君阁的补剂丸却只有绿豆大小。

桐君阁造丸时,先把各种药物切成碎片,再将蜂蜜在锅中加热至摄氏110多度炼制,并含一定的水分,用拇指和食指相捻时有黏性,两指分开又无白色的长丝粘连,这个时候的蜂蜜称为“中蜜”。然后加入药物碎片,改用文火拌炒,让蜂蜜浸透药片后置烤房烘干、晾放。这样炮制后的药物纤维变脆,就容易被碾打成粉末,可以制作成很小的颗粒,不仅服用方便,服后又易吸收、发挥药性。此外,做小颗粒药丸还有一道工序,药物打成粉末后用罗筛筛选时,当时普遍采用的是马尾巴毛织造的筛面,而桐君阁却用丝绢做,筛出的粉末更细更均匀。

对于那些挥发性和香味大的中草药原料,则分别晒炕和使用低温方法干燥,最大限度保持药物原有的品质。

4 先人一步在竞争中独树一帜

当时,桐君阁所用的生产工具都是比较新式的,比如拇筛、铡刀、锅甑等,对保证产品质量有很大的关系。值得一提的是,桐君阁的药品包装在当时也是新颖、新潮。

药品中,带香气味和小颗粒、粉末状的多,桐君阁便使用小玻璃瓶包装,外面再套纸盒,这样药品不“走气”,不易倾撒,食用和携带方便。并且,盒内还附有仿单(配方及使用说明),一目了然。容易受潮的蜜丸、水迭丸之类药品,只要买上一两二两,桐君阁都送小铁盒包装,与空气隔绝良好,药品不易受潮。玻璃瓶、铁盒,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均属罕见之物,绝大多数的药店以及食杂百货店,包装物普遍都还在采用土纸、竹篾、瓦罐等材料,由此可见桐君阁眼界的先人一步。

此外,桐君阁的经营理念也非常超前,他们在米花街开设了自己的印刷厂,称“益新印局”,专门印制仿单和标签。这个办法同行药房也有采用,但印刷出来的成品字迹模糊不清,皆因纸质差、木刻印刷术所致。桐君阁则采用当时先进的铅字排版印刷技术,并且使用有色道林纸或有光颜色纸,清晰、精美,同行药房根本无法相比。不仅如此,桐君阁还编印了《桐君阁丸药提要》一书,请当时的名中医陈玉书编写,文字浅显易懂,印刷精美,凡到药店购药者均赠送,4年里印数竟达两万册。

这些办法,帮助桐君阁在与同行的竞争中独树一帜。

5 形成独到秘籍代代相传

桐君阁创办初期,就生产有药膏、丹、丸、散200多种,煎剂(饮片)400多种,因货真、疗效好,业务蒸蒸日上。遗憾的是,开业仅半年后,许健安就突然因病去世,这对桐君阁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损失。但他创立的一整套制药技艺和经营理念并没有失传,经过几代制药师傅的发挥、创新和积累,形成了一套独到的秘籍传了下来。

20世纪50年代,桐君阁药厂还制定出《操作工艺标准》,一位老职工至今珍藏着一本泛黄的这种工艺标准小册子。小册子的内容曾被同行竞争者模仿过,但并没能制造出满意的产品,因为历代桐君阁人积累沉淀下来的制药技艺和诚信经营品德,已形成了一种厚重的桐君阁文化,岂能靠一本小册子就可复制去?

桐君阁一位102岁的老先生毛辑熙,是桐君阁传统丸剂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他18岁入厂当学徒,拜的师傅多得记不清,当年制药全由人工操作炮制药材,制作一颗药丸最少的工序有10多道,多的达30多道,全靠师傅身传口授,徒弟认真体会操作,并牢记在心,代代相传至今。

正是因为有毛老先生这样众多的桐君阁人代代相传,桐君阁这个品牌也才能历经百年不倒,其传统丸剂制作技艺也才会在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