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方派人背数百斤重界石,谁能背着走动,就把走过的地方划给谁
版次:006 2024年03月16日
仿凉国公蓝玉题名 重庆峡谷城文旅集团何耘供图
冯家坝大桥——民国时由黔入酉第一桥 酉阳县融媒体中心曾常供图
□铁笛
“镇”,从金,从真,《说文解字》里有“压”的本义,后来也延伸为“以武力维持安定”之意。在中国,取该含义而留存至今的地名仍有不少,如镇远县、镇雄县、镇赉县等。透过这些地名,我们依然能穿越历史,嗅到彼时战火烽烟的气息。
明清时期,今天的重庆市黔江区东南部也有个以“镇”字为首的地名——镇夷乡,虽不甚出名,却是明清两朝川鄂军屯历史的见证。雍正十三年(1735年)改土归流后,此地名遂消失于历史的烟云中。
明军平蜀,奔袭黔江
洪武四年(1371年)春,一支3000余人的大明精锐自湖北巴东,经恩施,过宣恩、咸丰(宣、咸时为土司地),如离弦的利箭,直插四川省黔江县(今重庆黔江)。沿途容美、施南、散毛、大旺、唐崖诸路土司如临大敌,纷纷集结兵马紧闭寨门敞开关隘任其通行,仅派少量游哨侦探军情。
兵不血刃,明军就在马家坝渡口渡过唐岩河(阿蓬江),进占石城旧治(黔江古县名,今县坝居委),进逼老鹰关。自宋元以来就盘踞黔江的龚胡秦向四姓土豪调兵遣将,闭关拒敌。明军发起猛烈攻击,老鹰关很快陷落,明军顺利进占黔江县城。
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韩山童、刘福通、郭子兴、徐寿辉、方国珍、张士诚等领导的农民起义遍及大半个中国。江淮、吴越、荆楚、中原等地被多支农民起义武装割据。郭子兴死后,朱元璋成为这支义军的领袖,经过多年血战,先后灭掉张士诚、陈友谅等军事集团,于1367年派徐达率军北伐,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并于次年称帝建立明朝。此时,除西南一隅由明玉珍建立的大夏国和元蒙残余势力控制外,国家再度实现统一。
大夏皇帝明玉珍曾是徐寿辉部将,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他奉命入川征粮,见川内元军防守空虚,便乘机攻占了重庆、成都及附近之地。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杀害后,明玉珍断绝夔门进位陇蜀王,又于1362年春称帝,国号大夏,定都重庆(今渝中区)。1366年3月,明玉珍去世,10岁的儿子明昇继位。
洪武四年(1371年)正月,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出兵征伐大夏,遣汤和、周德兴、廖永忠率荆襄水师破瞿塘攻重庆,傅友德、顾时、蓝玉率马步军自秦陇攻成都。明昇派左丞相戴寿等人率军镇守夔门,并征调酉阳土司兵助战。
明军北路军团攻陷汉州(今四川广汉)后,荆襄水师也攻破夔门。汤和指挥大军沿长江向重庆水陆并进,另派副将赵士英率部长途穿插攻占黔江,意在切断从夔门退保武隆、彭水、黔江、酉阳等地的酉阳土司兵的归路,震慑武陵山区其他土司。酉阳宣慰使冉如彪见大势已去,遣其侄冉应显星夜奔驰,“谒汤和于白帝城,投降纳款。”
酉阳土司在元代获封宣慰使,明夏时仍授原爵,且所受封敕远多于同属武陵山区的其他土司。趁天下混乱之际,他更蚕食了今黔江酉阳山临江一侧包括镇夷乡在内的大片土地。故《黔江县志》载曰:“黔江自宋元以来,半没于夷……”
筑城屯守,控御土司
“东北跨连荆楚,西南直通夔巴,介酉属之当中,分险要而扼蜀。诚交邑之奥区,川省之别径也。”(咸丰《黔江县志》)黔江地处武陵山腹地,西邻彭水,北临利川,东邻咸丰,南接酉阳,扼乌江而襟彭水,像楔子一样插入武陵山腹地,素有“渝鄂咽喉”之称,历来是由川攻楚的军事前沿。
慑于大军压境,洪武五年(1372年),酉阳、唐崖、散毛、忠路、剑南等土司纷纷赴南京朝贡,酉阳土司获授知州,洪武八年(1375年)授宣抚使。
虽然明军在洪武四年攻占了黔江县城,但黔江大部分土地仍在龚胡秦向四姓土豪手中。于是,次年便省黔江入彭水县。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遣蓝玉率大军征讨“黔江蛮”并占领全境,置黔江守御千户所,属重庆卫。洪武十四年(1381年),置黔江县,从此所县并置,各为一城。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知县卢祥筑黔江城,高一丈二尺,周长三里五分共六百三十丈。设四门,东为镇夷,南为望京,西为宣化,北为柔远,“望京”之名由凉国公蓝玉题写。千户所石城最初位于县城右边,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知县何珩才将县城和所城合为一城。
明代县下设里,110户为一里,里下设乡。黔江时有洛、栅二里,洛里有镇夷、正阳、白土等9个乡,栅里有三屯、栅山、石会等9个乡。上古时期,中原之地才被称为中国,商周之后的中原王朝称周边少数民族为东夷、西狄、北戎、南蛮。黔江东南部界连酉阳司地,因此特将与之隔河(阿蓬江)相望的地带命名为镇夷乡。“镇”即镇压、镇守之意,“夷”指蛮夷(彝),此处专指酉阳、五溪等土著。
明军驻守黔江,军需靠涪州(今重庆涪陵)仓口补给,木船络绎不绝从涪州出发,溯乌江,入郁江,逆水行舟,把物资运送到彭水郁山,再人负马驮翻山越岭运至黔江。
当时,全县总人口5000人,千户所驻军1216人,由于驻地难以满足军粮供给,于是决定开荒种地。驻军在今黔江老城区开垦出桃子坝、南沟、茶园三处屯田,县治三屯乡之名便由此而来。
千户所最高长官、千户(正五品)孙旺见唐岩河(阿蓬江)两岸多处平坝无人耕种,遂督领百户(正六品)谢昂等,自今冯家街道龙桥起,开垦出鱼滩、小江、大堆坝、上下庙溪、官村、谢家坝,过小河(蒲花河)有泉门口、桐车坝、穿屵、高碛口、两河口共十余处屯田,并将1216名驻军分608名防守御敌,608名屯田种粮。守军分军饷给屯军,屯军分粮食给守军。如此,粮饷皆能自给。
土司寇边,勒石定界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湖广散毛土司叛乱,凉国公蓝玉率大军征伐。酉阳土司派13000人随征并立下大功,乱平后,便钜功向蓝玉讨要去黔江南部之九灵地。同年,蓝玉割散毛土司辖地置大田守御千户所(今湖北咸丰),属施州卫。大田所有屯田36处,驻军1660人,其中有酉阳、平茶等土司兵1110人,军粮由酉阳输送。
“土木堡之变”,瓦剌部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明朝元气大伤。酉阳土司冉兴邦乘机向东、西、北扩张,在酉东后溪击败彭氏土酋,兵抵八面山下,与湖南永顺彭氏土司划定疆域;在酉西北细沙河打败何氏土酋,占领今天黔江的马喇、两河、濯水、冯家等地;在酉北土坪打败散毛司,与湖北来凤、咸丰划定以酉阳山为界。此后,酉阳土司管辖1万余平方公里,相当于今天酉阳、秀山、黔江三县(区)面积之和。
成化年间,黔酉不时争界并各执一端,明宪宗朱见深诏令张巡道亲临勘断。双方在山里选了一块碑石,重数百斤,相约如果谁能背着走动,就把他走过的地方划给谁。彼时,现场一片寂静,当酉阳以为黔江无人应战而胜券在握时,一个姓谢的百夫长跨步出列,一个人背着碑石走了十多里,到了边界,还围绕界址走了几百步才停止。于是,双方商定以碑石停放之地泉门口、小河(今蒲花河)为界。
随后,张巡道将大堆坝、穿屵、高碛口、两河口等地断给酉阳土司,将谢家坝、官村、上下庙溪、小江、鱼滩、龙桥等地断归黔江县。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各地土司大肆扩张,寇掠他境。崇祯十七年(1644年),忠路土司寇扰黔江,至彭水掠郁民千余家。顺治二年(1645年),忠路土司寇掠黔江至彭水。1647年,酉阳、忠路、唐崖、大旺各土兵寇掠各县。1648年,酉阳、忠路、唐崖各土兵同时寇掠。此期,酉阳土司也趁乱将镇夷乡据为己有,还越界将万历末期率军援辽的土司夫人白再香葬于黔江鱼滩(潭)。
顺治十七年(1660年),出任黔江知县的浙江余姚人潘澄夏向上呈情,力主酉阳土司归还所占土地。四川巡抚衙门委托黔、武、彭三县现场会勘,黔酉两地各有官员袒护,意见不一。后经重庆府、四川巡抚和总督裁定,归还黔江镇夷乡土地。乡民感天戴德,奔走相告,岁贡朱兖撰《邑令潘澄夏复镇夷乡碑记》,树碑于界。
改土归流,更名正谊
土司制的实质是腐朽的农奴制和封建领主制。土司家族世袭其职,世守其疆,世隶其民,对辖地人口、财产有着绝对的控制权和所有权。明万历年间,朝廷在西南地区开始施行“改土归流”或“土流兼治”政策,尝试废除土司世袭制,改由朝廷派遣官员直接管治地方。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在土司辖地设州置县,颇见成效,自此,清王朝又把改土归流提上议事日程。
雍正五年(1727年),四川天全二宣慰使被川陕总督岳钟琪劾革。雍正七年(1729年),四川打箭炉,湖南永顺、保靖、桑植等实力强大的土司相继改流。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湖北容美土司因清军镇压而改流。
雍正十二年(1734年),酉阳宣慰使冉元龄年老病重,他让庶子冉广烜主持司务,并谎报其是嫡长子,请朝廷降旨准许冉广烜袭职。此举引起嫡长子冉广杰不服并双双到成都申诉其事,四川巡抚鄂昌奏请将酉阳改土归流并获准。
同年八月,清廷任命山东馆陶人耿寿平为成都府通判权黔彭军民厅事署酉阳司事。为防止改土归流引起冉元龄起兵反抗,耿寿平陈兵于酉司边境,只带少量军士一同前往。酉阳官民却夹道欢迎,无人抵抗。耿寿平随即将冉元龄及其妻子儿女控制,极力劝诫他顺应时势,不要负隅顽抗。冉元龄见势不可逆,只好同意改土归流,而邑梅、平茶、石耶、地坝四土司也来酉阳献土缴印,自愿改流。
雍正十三年(1735年),冉元龄病逝,其主要族亲被迁往外省定居,川(渝)东南五土司成功改流。
乾隆元年(1736年),清廷改置酉阳司为直隶州,新设秀山县,任命耿寿平为首任知州。酉阳直隶州辖酉阳、秀山、黔江、彭水。为体现睦邻友谊,特将镇夷乡更名为正谊乡。1983年7月,正谊乡更名为冯家镇,2009年3月改为冯家街道。
“镇夷”之名的消失,缘于腐朽、落后的土司制的消亡,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一切专制、残暴的制度都会被历史无情地淘汰! (作者系重庆市散文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