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长江边这座纺织厂 抗战时助白沙成为西南之最

版次:010    2024年03月18日

□王昌宁

天空下着小雨,空气虽凉却清新。乘车、步行、爬坡、下梯坎,我们一行10多人来到江津白沙马项垭长江边上的新运纺织厂旧址。这个如今看起来残破不堪的建筑群,在80多年前的抗战时期却鼎鼎大名,助力白沙成为西南最大的布匹生产基地。

80多年前选址白沙建厂

站在一块不大的空地上,远眺大江东去,回望10多米远、梯坎上被树木掩映的新运纺织厂办公室遗址。爬上梯坎,走进厂办院内,陈旧的房屋周围长满杂草,再向四周观看,一座座旧式砖瓦、墙体斑驳的厂房映入眼帘,这就是曾辉煌一时的白沙新运纺织厂。

房屋错落有致,干净整洁,然而却充满沧桑与荒凉。一阵寒风从江边吹来,旁边的枯树,掉下几片落叶,仿佛告诉我们,这里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喧闹与繁华。

多年前,我曾来过这里。当时,带我参观的向导是白沙镇的一位领导,他的详细解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20多年过去,我至今仍能记起他当时介绍的大概情况:民国时期,全国上下正开展新生活运动,即推行所谓的讲卫生西式生活,后来以失败告终。与此同时,因抗战全面爆发,国民政府迁来重庆。为解决抗日人士家属就业和为新生活运动提供生活用品,于是选址江津白沙建厂。1940年,在白沙镇麻柳湾、马项垭建起新运纺织厂,全名是“新运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新运纺织厂”。

西南最大的布匹生产基地

江风习习,时过境迁,如今这儿已成为抗战遗址,一些设施设备和物品已成文物。

遗址负责人聂坤刚拿出尘封已久、纺织厂第二任厂长戴文倩的半身标准像照片给我们看。他介绍:1940年秋,新运纺织厂落成。1941年春节左右正式开始投入生产,实行厂长聘用制。当年1月25日妇女指导委员会聘任袁保珠为新运纺织厂厂长。1946年元旦,戴文倩担任厂长。1947年11月至1951年2月,钮孝威任厂长。经过几任厂长的努力,纺织厂逐步建成一整套生产、管理、经营、教育、服务、保障体系,厂子运转得红红火火。新运纺织厂的创建,极大推动了白沙棉纺织业的蓬勃发展,织布最发达时,拥有2700多台织布机,成为西南最大的布匹生产基地。该厂生产的纺织用品,源源不断运往前线,对繁荣抗战大后方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聂坤刚说,那时,老百姓最喜欢白沙纺织厂生产的棉被和日用品。而抗战前线最受欢迎的则是该厂生产的擦枪布,官兵们说,一块擦枪布能用很长时间,擦出来的枪亮铮铮的,打鬼子好使!

冯玉祥来厂募捐3万多元

我两次来这里,都听说宋美龄和冯玉祥曾到过纺织厂。还有人说,宋美龄来过两次,一次是选址,即1938年她乘水上飞机到达实验区视察。视察时,宋美龄发现永川松溉地区坡度大,交通也不太方便,于是决定在长江下游地带另选地址,很快。选定在江津白沙建厂。其间,宋美龄到过白沙。后来宋美龄到白沙陆军第二医院慰问伤病员时,又到过纺织厂,还从新运纺织厂选调了15名优秀女工到陆军医院,照顾抗战伤兵。据传,有几位年轻的女工与伤病员产生了恋情,后来还组建了家庭。于是,到新运纺织厂找“纺织姑娘”为妻一时传为佳话。

当年冯玉祥将军在白沙镇走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都掀起一阵抗日浪潮。他来到新运纺织厂,深入每个车间与员工们亲切交谈,宣扬爱国思想,鼓励动员大家积极支援抗战,并获得新运纺织厂职工捐款3.4万元。冯将军为表达谢意,当即挥笔题词:“女士袁保珠,办事心不粗。许多好义民,做工有条目。纺织纺得好,最好是毛巾。处处有条理,卫生更不忽,到处能如此,妇女闲不住,这是真新运,不是空口呼。”题词简朴,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给了全厂职工极大鼓舞。

穿越时空回想当年,那时的白沙、那时的新运纺织厂,一定人潮鼎沸,抗战宣传的场景是多么热烈和壮观啊!

聂坤刚告诉我们,新中国成立之后,厂名改过几次,最先改为“公营新运纺织厂”;20世纪50年代改为“四川省地方国营江津县白沙染织厂”,生产白布统售给百货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又更名为“江津县棉纺织厂”。但无论名字怎么改,都改变不了新运纺织厂在白沙人民心中的记忆,改变不了新运纺织厂在抗战时所作的特殊贡献。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