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3月19日
保节院(后更名三八街)
□李正权
随着城市更新,重庆母城的三八街,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如今,知道三八街的人已经极少,知道三八街来历的人更少,但三八街留在重庆历史上的那一页却难以让人忘怀。
重庆母城的三八街其实有两条,一条在坡上,一条在沟底,分别叫上三八街和下三八街,两条街都在通远门外。上三八街南接中山一路,路口对面就是后来的中天装饰城;下三八街在上三八街的坎下,从中山一路下去是一段很高的石梯,转弯后北接上安乐洞。
这两条街,原来都很热闹,特别是下三八街连接着临江门和七星岗,街道较宽,曾是一条主干道。旧时,船停靠嘉陵江边,来重庆的人可以不进城(墙),从临江门大码头上行,经下安乐洞、上安乐洞、下三八街,到通远门外,然后西去成都等地。虽然重庆城(墙)外形成街道的时间较晚,但这条路却很早就有了,那时的石板路宽达五六米,比城里好多大街都要宽,路上来往行人非常多。20世纪二三十年代,重庆拆城门、拆城墙,开始修建马路,三八路才开始逐渐偏僻起来。
多年前,报载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谈话说,重庆有的地名不雅,要改名,其中就提到上三八街和下三八街。有人觉得奇怪,“三八”乃国际劳动妇女节,怎么会不雅呢?说来话长。
三八街原来叫保节院,上三八街叫上保节院,下三八街叫下保节院。节者,节操、气节也,又专指妇女守节或殉节。按封建礼教的规范,妇女死了丈夫或被丈夫休了,就不能再嫁,此所谓守节;如果自杀身亡,就叫殉节。保节院是收养寡妇的机构,是专门为那些死了丈夫或被丈夫休了的妇女而设置,目的是让她们守贞节。旧时几乎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保节院,大多由官府出面,有钱人捐资来修建,让守贞节的妇女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来维持生活。重庆的保节院是何时设置、规模如何、有哪些故事?现已无考,但七星岗城外这个保节院,却有一段血泪史。
起初,保节院设于城内蜈蚣岭。蜈蚣岭位于新民街北侧的山岭上,北靠德兴里,南靠宏声巷,也就是在现在的渝海小区附近。那是一道山梁,直到晚清,那地方都还人少树多阴暗潮湿,于是就长蜈蚣,蜈蚣又多又大,于是得名。也有人说,那条山岭从太阳山(原孔庙,现二十九中)延伸过来,长长地像一条蜈蚣,因而得名。蜈蚣脚多,号称百足,且有毒,人见了都要起鸡皮疙瘩,因此蜈蚣岭并不是什么好地名。1939年“重庆大轰炸”期间,日寇的飞机把重庆城炸得稀巴烂,蜈蚣岭上的保节院自然也未能幸免。后来重建,就迁到七星岗城外来了。随着居民增多,保节院周边逐渐形成了多条街巷,于是就有了上保节院、中保节院和下保节院,还有一条保节院后街等街巷。1949年,重庆解放前夕,那条街成了重庆有名的“女人市场”,想当保姆的、奶妈的,都去那儿找活干。1948年,我母亲生了我大哥,大哥生下没几天就得病死了,母亲只好到保节院去找工作。那时她才18岁,没站多久就被人喊去当了奶妈。
再后来,保节院街改名为三八街,于是有了上三八街、下三八街、三八后街、三八巷。大概20年前,那一片全部拆迁,建起了好几栋高楼,地形地貌全变,以往的一大片街巷也没了踪影。
(作者单位:重庆市公安局退休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