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名人成引流手段 收费100元到数万元不等

起底AI复活明星 背后产业链

版次:008    2024年03月21日

AI技术“复活”的已故明星▶

已经去世的亲人,通过AI技术使其“复活”,能够有一定的肢体动作,诉说一段话语……这种AI生成的去世亲人视频,堂而皇之地出现在某些视频播放平台,用于引流。

近期,李玟、张国荣、高以翔、乔任梁等已离世的明星被AI“复活”后出现在一些视频平台,而随着乔任梁父亲表示对此视频“不能接受,感到不舒适,希望对方尽快下架”后,更是将AI复活行为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AI复活亲人”已初步形成产业链,有代理或专门人员负责发布视频引流吸引目标客户,有专门人员进行视频制作,甚至已有了专门话术用于与目标客户进行沟通成单,还有专门的价目表,价格从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代理一星期完成了20多单,还有人专门成立公司承接“AI复活亲人”项目,成立不到一个月已接单数百,并称需求量巨大,目前是风口,未来两年没有问题。

多位律师表示,用AI技术“复活亲人”,可以弥补人们的情感缺憾,满足心理需求,但另一方面,也可能让在世者更难割舍亲人的离去,更难从痛苦中脱离出来。“这样的技术一旦商业化,背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侵权、隐私泄露、诈骗等。”

“复活”亲人 这门生意已初步形成产业链

记者调查发现,备受关注的离世明星被“复活”事件背后,已形成了一门以“AI复活亲人”营利的生意,并初步形成了产业链,而诸多离世明星被制作成AI“复活”视频发布到相关平台,则是为了引流推广,吸引目标客户。

打开某视频平台,以“AI复活亲人”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见至少数十个含有“AI复活亲人”相关词汇的账号,并有一些账号还备注“收徒”或“招代理”。这些视频账号有的粉丝数可达数万,少的仅有个位数。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些视频账户基本都是代理或AI视频制作者用于发布视频引流的,目前主要以公司、团队的形式为主,也有个人在做。

以“代理”模式为例,如有人想成为代理,需一次性缴纳980元,然后上线会提供话术,同时提供需要发布的视频,代理将视频发布到平台后,如有人想做AI“复活”视频,就可按话术去沟通,成单后只需要把客户提供的照片、音视频提供给上线,由上线完成视频制作。

在收费方面,有明确价目表。以198元的基础款为例,客户提供逝者照片即可,AI生成视频后,声音由AI进行配音,时长为1分钟以内。价目表中价格最高的为598元,客户需提供照片和逝者的声音以及一段方言念出的逝者要说的话,最终生成的AI视频,逝者的声音覆盖在方言念出的话上,其宣传整体还原度为90%左右,时长也为1分钟以内。如是代理接单,可与公司四六分成。

相关公司人员表示,有的代理刚刚做了不久,一周就接了20多单。“需求量很大,短视频爆了之后订单就来了”。

而“收徒模式”则更为昂贵,学员需要缴纳近两万元的学费,然后公司或团队负责教会学员如何用AI制作视频,在购买相关硬件和软件后,可以独立接单。

此外,还有一些有专业基础的人,将此类视频制作作为副业,收费一百到数万元不等。

“复活”明星 公司开展“项目”不到一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复活”李玟、高以翔等明星的是浙江宁波的一家公司。

天眼查显示,这家公司2020年成立,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为:技术服务、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交流、技术转让、技术推广;其他文化艺术经纪代理;电影摄制服务等。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这家公司开展此类“AI复活亲人”的项目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目前已经发展了数十个代理,接了数百个单子。“他们当时制作了多个已离世明星的‘复活’视频,用于在平台发布,目的是引流,吸引更多的潜在客户。明星家属发声后,公司已将相关视频下架,同时将注意力瞄准在海外去世名人的(视频)制作上,这样可以规避侵权风险。”

记者在视频平台上搜索发现,目前还有少量粉丝数较少的视频账户发布了国内去世明星的视频,但诸如国外的篮球明星科比、歌星迈克尔·杰克逊已有很多发布,此外发布更多的则是普通人去世后用AI生成的视频。

业内人士表示,“当有客户需要制作相关视频时,会问客户能否授权将制作好的视频发布到相关视频平台,如果客户同意,这些视频将会被发布,用于引流,吸引更多客户。”

“AI‘复活’亲人的需求确实很大,许多从业者认为这是一片蓝海,是一个刚刚兴起的产业,先入行的将有可观的收益。未来至少两年内没有问题,之后随着入行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可能会变大。”前述知情人士表示。

这名知情人士还表示,目前国内从事此类“业务”的公司应该不超过3家,“此外还有团队形式,比如张泽伟团队。还有一些个人在做。”

记者梳理发现,张泽伟是此类“业务”中比较知名的人物,曾经接受过多家媒体采访。据报道,张泽伟最初从事“AI教育行业”,机缘巧合接触“AI复活亲人”,目前已完成了600多单的委托,还提出“数字永生”的概念。

观点

可满足亲人情感需求

但面临侵权、隐私泄漏等诸多隐患

北京市华一律师事务所律师杨晓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复活”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将逝者的文字描述、图片、视频和声音资料输入AI算法模型,从而模拟生成出一个具备逝者性格、记忆、图像、视频和声音的数字形象。如果是依近亲属请求,通过AI技术加持,满足亲属寄托哀思需求,无可厚非;但如果“未经亲属准许”,这种采取AI技术“还魂”的做法,面临着侵犯逝者的肖像、名誉、隐私等人格权益的法律风险。

杨晓提醒,未经亲属同意,通过AI“复活”已故名人用于营利、引流等商业活动时,这种侵权尤为突出。“目前,涉及到的名人亲属的反馈也凸显了亲属对逝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个人隐私权益的关注。AI‘复活’逝者的法律前提,应当是不得对其近亲属造成精神痛苦。”

北京市信凯律师事务所律师张亚丽认为:“擅自使用AI‘复活’技术,可能涉嫌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同时这样的技术一旦被商业化,背后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比如隐私泄露、诈骗等。”

北京天平(郑州)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向品则表示,公序良俗也是法律规定外必须要遵守的。我国各民族各地区共认尊重死者的风俗,因此在AI“复活”手段下,影像内容不能出现对死者容貌、声音、行为方式等形象丑化、歪曲事实或人格侮辱的情况。“因此,针对‘AI复活’,应根据权利保护及公序良俗的立法理念,就该事项制定法规,禁止技术单位及网络平台等未经授权制作、发布相关内容。”

追问

AI“复活”已故明星

是否涉及侵权?边界在哪?

那么,用AI“复活”逝者,是否涉及侵权?在人工智能大力发展之下,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何更完善?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张凌寒教授进行了解读。

用AI“复活”已故明星,是否涉及侵权?

张凌寒:显然,粉丝如果想去“复活”明星,很难真正取得死者家属的知情同意,毫无疑问这就是一个侵权行为。

关于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的治理,张凌寒表示,我国已有的人工智能法规是强制性的,也有符合我国本土特色的制度。但即便如此,现在对人工智能的治理还存在法律上的不足。

比如大部分是以部门规章为主,这样效力位阶比较低。另外,很多监管部门基于本身监管职能出台部门规章,缺乏统筹协调的机制和视角。“后续要做的工作就是让这些部门的职能更好地协调,让相关治理更好地落地。”

如何让规范和监管跟上,甚至走在前面?

张凌寒:人工智能技术发展非常快,让监管和技术发展尽可能同步,听起来似乎是一个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务。

去年,ChatGPT快速发展,用户数量增长很快,现在又出现了很多人工智能大模型。目前,人工智能治理面临最大的困难,就是技术发展的快速性,以及风险的不确定性。

如何让监管走到前面,比较稳妥可行的方法是始终划定技术发展的红线和底线,始终要求技术的发展不能突破国家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和公民个人权益保护的底线。

面对AI技术,哪些法律需要跟上?

张凌寒:2023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公布的国务院2023年度立法工作计划中,首次将人工智能法草案纳入预备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范围;

2023年9月,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发布,尽管在立法规划中并未明确列明人工智能立法,但在公布的第一类立法项目工作部署中,也提到要推进科技创新和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由于人工智能发展迅速,针对其中出现的新问题,目前也有相关部门出台规章制度,不断对应用中的乱象进行调整规范。

AI“复活”技术,对服务提供者提出怎样的约束和提醒?

张凌寒:我国对制作方有很多规范要求,其中《规定》称,若能够提供生成音频视频等深度合成,首先要对数据安全进行严格管理,同时要尽到对用户的提示义务,即当用户上传敏感个人信息,用人脸人声进行编辑时,进行提示需取得相关个人同意。

与此同时,这对平台或者服务提供者而言比较难,因为有海量用户生成不同内容,若要求其挨个审核,在体量上较为困难。

即使有难度,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提供者还是要承担起监管义务。首先在用户协议方面,做好相关提示工作;其次在用户上传名人敏感个人信息时,若没有取得授权同意,就需要做相关屏蔽和处理。

据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