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3月21日
□曹庞沛
在重庆最繁华的黄金地段解放碑,一条引人注目的主干线——青年路贯穿其中,119年前,在这里的周家大院,重庆第一次放映电影。
1
柴家巷口建成“重庆好莱坞”
青年路,清末因东段法国天主传教士建教堂原名天主堂街,1939年国民政府在此修建“青年馆”故改名,距今已是耄耋之年了。
民国后期,青年路东北接五四路、西南连民生路,后来全段分为上青年路(鲁祖庙口至实验剧场)、中青年路(继接国泰电影院)、下青年路(再接五四路),那时人群穿梭、商铺毗连、娱场纷呈。
1895年,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出品。同年冬,一名叫赫德希的希腊人用手提式小型放映机和一台手提式发电机把这洋玩意儿带来重庆,首演在上、中青年路交叉路口的五世同堂周家大院(今实验剧场),开巴渝放映电影之先河。20世纪30年代,中国戏剧界声名远播的厉家班为上海伶界联合会子弟校筹募资金,也在此与“第一剧场”同台联演,名角有厉慧良、厉慧斌、金素秋和李紫贵等。
1937年2月8日,著名电影家夏云瑚(重庆巴县人)集股耗资14万银圆在中、下青年路口(原柴家巷口)建成国泰大戏院,这是典型的西洋风格建筑。设楼上楼下共1500个铁背翻板靠椅座位,屋顶天花板上悬挂有6盏磨砂大吊灯,两边墙上各有4个排风扇,时尚豪华。白天放电影,晚上演话剧,每天吸引成百上千市民前去观看。让它声名远播的,却是抗战时期的话剧演出。郭沫若的《屈原》、曹禺的《雷雨》、老舍的《面子问题》以及《凤凰城》等,共240多部进步话剧在此首演,山城传遍“雷电颂”,到处响起“爆炸声”就是一种真实的写照。
话剧“四大名旦”舒绣文、白杨、张瑞芳、秦怡,以及陈波儿、黎莉莉、赵丹、蓝马、金山等闪烁群星,照亮了国泰大戏院的舞台,国泰大戏院也被誉为我国“剧场史上的明珠”。于是,整条街也成了青年人娱乐的天堂,更成为抗战大后方的文化圣地和重庆的好莱坞。
抗战胜利后,著名舞蹈艺术家、被誉为“中国舞蹈之母”的戴爱莲打破“中国有戏剧,没有舞蹈”的流言,于1946年3月6日在青年馆和育才学校师生一起,举办了一台由她创作并主演的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剧目有《巴安弦子》《春游》《甘孜古舞》《哑子背疯》等,共八场。为此,当时的《新华日报》撰文说:“边疆音乐舞蹈大会公演使整个山城像开了锅似地沸腾起来。当这些鲜艳夺目、各具风采、充满活力的民族的艺术呈现在舞台上时,人们为初次看到自己民族的艺术宝藏而惊讶。”这次音乐舞蹈大会,是第一次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民族舞蹈搬上现代舞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
青年路仍是青年的天下
1950年元旦,12军文工团在青年馆上演了《歌唱新中国》的大合唱联欢会,庆祝胜利的节日。
1月15日,重庆各界在青年馆礼堂举行沉痛哀悼杨虎城将军和殉难烈士,以及为保卫兵工29厂、21厂、电力厂等而献身的护厂烈士大会。礼堂门前的壁上扎了一层密密的松柏树枝,大门外面用白布搭成的祭棚,遮断了整整一条青年路。除了近千市民参加,主政西南局的刘伯承、邓小平两位首长,也特地前来参加了祭奠。
青年路,终于穿过腥风血雨的黑暗,迎来前所未有灿烂辉煌的曙光。
此后,同一街脉的新生市场、群林市场、九龙服装公司、和平电影院、交电大楼、盐业站、针纺站、实验剧场、重庆市妇幼保健所、旗帜社、南岸金属名牌厂营业部、市中区体育馆、西南蚕丝公司云集青年路上下,第一个新生红色政权最基层单位解放碑街道办事处也设立于此,该路段仍是青年的天下。
改革开放,重庆直辖。美美百货、新世纪百货、重庆书城等高楼林立。由原国泰大戏院、重庆美术馆合二为一的国泰艺术中心广场,取代了昔日落伍的景象,焕发出一轮崭新现代化的青春。此方热土,演绎了相隔一个世纪、两重社会、三度时代的巨大变化。
青年本是人类的先锋,时代的骄子。愿这条“老字号”的街道,随着社会发展的进程,永葆旺盛的激情与生命。
(作者系东方文化馆重庆分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