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小镇青泊场 一块充满传奇的宝地

版次:010    2024年03月25日

□易冬梅

青泊场又名青泊滩,是綦河东岸沿线的一个交易中心,现为江津区西湖镇的青泊村。

早前,乡场人烟寂寥,一条小山溪在此汇入綦河。当地人搭建起两三间散落的茅草房,貌似幺店子一般,给挑脚汉们提供一个歇脚处。清朝道光年间,随着流动人员的增加,客栈也渐渐兴起,乡场的人气自然也旺盛起来。彼时,乡场边上的那条小山溪挡住了通行道路,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了。

为了方便来往客商和行人,当地群众集资在溪河上修建了一座桥,因小溪发源于龙门槽,綦河又在此蜿蜒曲折,好似龙头,所以得名“接龙桥”。桥洞上方刻有两副对联:“水涨鸭头,昔晨羊肠险阻”“桥横岸趾,今通鸟道艰难”,寓意天堑变通途。乡场以桥闻名,人们称之为“接龙场”。

传闻清朝时期,当地王姓财主立棚为匪,犯上作乱,称霸一方。江津城里的知县得知情况,便率领士卒四处缉拿,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接龙场这个地名鲜为人知。路过场边小溪,知县询问:“水里有何特产?”随行人员答:“溪流里有一种青鯆鱼,食之鲜美之致。”当晚知县享用了美味的鱼宴,也许是一饱口福后的念念不忘,干脆把这个乡场改名为“青鯆场”。

极为巧合的是,河中有一块石滩,形状神似青鯆鱼,枯水季节还能观其真容。当地百姓则习惯称呼此地为“青鯆滩”。不管是青鯆场也好,还是青鯆滩也罢,前后命名虽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这里不仅是鱼米之乡,也是乡里的政治经济中心。人们为了记写方便,便把“青鯆”记为了“青泊”二字。每逢二五八赶集日,场上总是挤得水泄不通,嘈杂的贩卖声、吆喝声充斥其中。

青泊村境内的綦河流域,有一个叫“墨斗沱”的水码头。乡亲们自种的山货从这里装船运出去,山里人需要的布匹和盐巴等日用品,也从这里卸货运进来。

“墨斗沱”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晴空万里还是风雨交加,一丝黑黑的墨线,总会浮现在碧波荡漾的綦河河面之上,看其轮廓,就好似木工专用的一把墨斗。关于“墨斗沱”,坊间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鲁班有一天外出干活时,来到了清泊场,眼见綦河横亘在道路前方,只得停住脚步,等待乘船过河。好不容易,鲁班盼来了一艘木筏,他急切地跨步上船,不料,随身携带的墨斗一不小心滑落到河里。不多时,清澈的河水就变得漆黑,并聚拢呈现出墨斗的形状,久不散去。事后,人们都说,鲁班的墨斗有灵性,喜欢清泊这个灵秀之地,就留下来了。经人们口口相传,墨斗沱的名字也就叫了起来。

沿着盘山公路曲折而上,便来到了鹞子岩山顶端的观音阁。这里悠然僻静,在近200亩的茶园里,住持和居士们种植、采摘和制作了精致红茶。三两游客坐在佛堂外的条桌前,翻看手抄经书,小饮一杯香气四溢的新茶,呼吸着近旁黄葛兰花的暗香,体会着禅意深远。居高临下俯瞰四周,一眼就能发现三面环山处,灵应寺坐落于其间,俨然一位得道高僧端坐于太师椅上潜心修炼。

灵应寺大约始建于元朝,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寺中碑文曾有详细记载,当时,百姓遭受了大灾难,饱受饥寒之苦。一个叫郑三娘的人为了化解民间疾苦,拿出全部家当,经高人指点,在观音岩建起了寺庙,期盼着心诚则灵,寺庙故而得名灵应寺。

在当地住了七八十年的施龙高和叶财文老人,尚且记得灵应寺的原貌。寺庙有九重殿堂,庙梯为第一重殿堂的山门。山脚下的青石板路为庙坪。山脊正中心便是正殿,僧人云集,香火鼎盛。随着时光流逝,寺庙虽不复往日繁盛,但每月初一、十五还是会迎来源源不断的香客。

一说到灵应寺,当地人总会饶有兴致地讲起七仙女的故事。古时候,村子里突然暴发了瘟疫,村民们惶惶不可终日。七仙女来到凡间,为村民免费发药治病。这个药方是一张白纸,村民把它牢牢握在手里,打开就是一层白色粉末,村民们相继吃下,瘟疫就此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此一来,灵应寺“有求必应”的传说一传十十传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如今,生活在这块风水宝地上的人们,好似如鱼得水般,日子风调雨顺,家家丰衣足食。

(作者系重庆市江津区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