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提醒:尝鲜即可别过量
版次:012 2024年03月28日
春天,总少不了尝鲜,香椿、春笋、马兰头、荠菜……因此不少市民纷纷踏至田间抄起家伙挖野菜,为自家的餐桌增添美味。需要提醒的是,在品尝“春季限定”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食材的烹煮方式和食用量,切莫让胃肠道“受伤”!
吃了一周荠菜引发吐血
家住浙江省杭州市富阳区的孙阿姨前不久摘了好几袋野生荠菜带回家,待清理干净,再放入冰箱保鲜层里保存。那一周,她几乎每天都会炒一碗荠菜豆干来下饭。后来,孙阿姨发现大便颜色发黑,可当时并未在意,直到出现呕血、晕厥,家人们赶紧把她送到富阳城区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治疗。
接诊医生立即为孙阿姨做了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并发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好在救治及时,病情明显好转后得以出院。医生解释,孙阿姨自身胃的基础不太好,原本就有炎症、糜烂,加上这段时间她吃了很多荠菜、春笋、马兰头等纤维含量高的食物,损伤了胃黏膜,导致消化道疾病加重,从而引发消化道大出血。医生强调,这类食物虽然美味,但对于有糜烂性胃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消化性溃疡的患者,不应过多食用。
野菜的烹饪方法需注意
医生提醒,野菜重在尝鲜,只能适量食用,且烹饪野菜的方法注意,要先浸泡、焯水等,减少其中可能含有的毒素,避免野菜中的生物碱带给人体不良反应。食用野菜时,结合自身体质,有选择地适量食用。老人、婴幼儿、孕产妇、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等人群,尽量不吃或少吃。
需要警惕的是,有些野菜与有毒植物十分相似,不易区分,容易误采误食中毒,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对不熟悉的野菜,不要采摘来食用,避免出现意外情况。就算是一些能够被食用的野菜,有些也含有微量天然毒素,比如蕨菜,如果烹饪不当或一次食用量过大也可能引起中毒。此外,长在路边的野菜容易受到污染,垃圾地上、不干净的路边的野菜不要采,久放的野菜也尽量不要食用。
春天尝鲜 这6种菜可能有毒
■鱼腥草
鱼腥草是云贵川地区特有的食材,也叫猪鼻孔、侧耳根。鱼腥草中含有几种马兜铃内酰胺类物质,其分子结构和马兜铃酸的代谢产物“马兜铃内酰胺”有相似性。部分研讨认为鱼腥草有肾毒性,会对肾脏造成毁伤。
食用建议:吃的时候可以先将折耳根放在水中浸泡一个小时,之后用开水焯过,再进行调味。不能天天吃,或者一次性吃太多。脾胃虚寒、肾结石患者、经期妇女最好不要多吃。
■香椿
一道香椿烘蛋,是不少人舌尖上的春天味道。香椿所含的香椿素等挥发性芳香族有机物,可健脾开胃,增加食欲。但香椿也含有硝酸盐、亚硝酸盐等有害物质,越老的香椿芽含量越高。
食用建议:一定要买新鲜的(长时间存放后,亚硝酸盐含量会上升),而且食用前一定要焯水。另外,香椿为发物,多食易诱使痼疾复发,故慢性疾病患者应少食或不食。
■蕨菜
蕨菜又叫拳头菜、山野菜,是一种长在山里的野生菜品,它滋味独特,可荤可素,不管是炝炒还是凉拌都很好吃。蕨菜中含有原蕨苷,这是一种有致癌风险的物质。有一项研究发现,吃蕨菜多的地区,患消化道癌、胃癌等上消化道癌的几率更高。
食用建议:在食用蕨菜时,一定不要贪多,吃之前用水(可加小苏打)焯一下,有毒的原蕨苷就会分解,这样就可以放心享用这种来自春天的美味了。
■马齿苋
马齿苋是一种很常见的药食两用的食物,它对生存环境要求不高,田间地头非常常见。马齿苋中含有大量的钾元素和丰富的钙质,同时具有提高免疫力、利水消肿、平稳血压的作用。但马齿苋中含有大量的草酸,如果一次性摄入大量草酸,很容易在身体中结晶,造成肝肾损伤。
食用建议:马齿苋草酸含量高,烹饪时一定要焯水。如果因为腹部遭受寒冷刺激而出现腹泻的症状那么要少吃马齿苋,因为马齿苋本身就是利尿促消化的,会加重病情。马齿苋跟鳖甲相克,因此如果服用的药方当中含有鳖甲,那么一定要忌口马齿苋。
■春笋
春笋具有高蛋白、低脂肪、多粗纤维素等特点,因为笋中含有大量的纤维素,比较难消化,有慢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人要慎食,严重者会呕血。
食用建议:首先春笋别吃太多,其次不能生吃。因为笋含有难溶性草酸钙,尿道、肾、胆结石患者也要尽量少吃。敏感体质的人也要谨慎吃笋,且避免与海鱼同吃,否则会引起过敏或者让过敏加重。
■新鲜木耳
木耳这个东西,还真不是“越新鲜越好”。新鲜的木耳中,含有一种叫卟啉的光感物质,食用后,如果再受阳光照射,可引起皮肤瘙痒、水肿等不适,严重者甚至可导致皮肤坏死,咽喉黏膜水肿,呼吸困难。
食用建议:晒干后的木耳更安全,不过也要注意,干木耳不要泡太久,别过夜,避免泡太久出现微生物感染,食用不当导致中毒。据钱江晚报
每日科普
小虫叮咬不可轻视 小恙也能成大病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皮强中
如今度假成为趋势,但是却要注意一些潜在的健康威胁——恙虫病。近期,有一病人因持续高热入院,出现急性多器官功能衰竭。患者2周前有广东省旅游史,查体发现大腿根有一向心性焦痂,最后通过病原学宏基因明确为恙虫病。
恙虫病,又称为丛林伤寒,主要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流行。东方体经蜱虫叮咬传播,鼠类是其主要传染源。野外游玩、田间作业人员、野外训练人员等受恙螨侵袭机会较多。该病其潜伏期一般2周,感染后患者可能有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还可能出现皮疹、浅表溃疡、鼻出血。如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危重病例形成全身性小血管炎、血管周围炎症,甚至心、肝、肾衰竭,循环功能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乃至死亡。
在户外尤其是草丛、林区等植被茂密的地方,人们更容易受到恙蜱虫或恙螨幼虫的侵袭,在此类区域进行劳作和游玩时,要注意减少被螨幼虫叮咬的机会,避免被恙蜱虫或恙螨幼虫叮咬。此外,恙虫病的流行具有较为显著的季节性,在3~10月比较常见,6~9月为发病高峰期,在上述季节和热带区域野外或旅游时尤其要注意避免被恙蜱虫或恙螨幼虫叮咬。我们平时该如何预防恙虫病的感染呢?建议做到以下4点:
1.在进入植被茂密的地方时,穿着长袖长裤可以减少蜱虫叮咬的机会;
2.在皮肤以及衣物上使用邻苯二甲酸、二苯酯或苯甲酸苄酯等进行防护,可以有效降低受到蜱虫叮咬的概率;
3.野外活动后主动查体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叮咬痕迹;
4.一些啮齿动物也可能是恙虫病的携带者,可以提前检查居住场所,排查可能存在鼠类的区域,及时杀灭鼠类。
对于恙虫病的治疗,患者普遍选择多西环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等抗生素,这些药物已被证实对恙虫病有显著疗效。然而,对于孕妇、幼儿、肝功能异常及其他特殊人群,选择药物需格外谨慎。
患者还必须多加注意休养,避免劳累熬夜,在治疗期间加强营养,选择流质或半流质等易消化的食物,适当补充维生素等。早期感染恙虫病经及时治疗,可将治疗周期控制在大约1周。但是如文章开头提到的患者病情危重,病情逐渐进展可能出现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所以外出旅游做好恙虫病感染的预防措施,如果被蜱虫叮咬及时就医,才是避免生大病、花大钱的好办法。
专家点评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南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 何建教授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逐渐成为大众过节度假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气候的地方可能存在一些特殊的传染性疾病,我们在制定旅游攻略的时候,一定不要忽视了对传染性疾病的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