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载烟火气和温情善意
版次:004 2024年03月30日
3月27日清晨,在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二期石船站,菜农在站台候车。新华社发
碰到熟人热情打招呼
安保人员帮助菜农上车
最近,“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和扁担”的重庆“背篓专线”持续刷屏,重庆轨道交通的温暖举动,收获点赞无数。“背篓专线”并非为“背篓”而设,但却因“背篓”而闻名。感动了万千网友的“背篓专线”装了怎样的烟火气?
记者清晨就此进行了蹲点。
3月27日,早上5:30,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菜农们三三两两抵达。当天是鱼嘴的赶集日,欧阳帮炉和王茂学两口子特意穿了一身红,喜庆!老两口每月有近3000块的养老金,卖菜算是他们晚年生活的爱好。两筐菜,能卖一百来块。
6:30,车站准时开闸。不用工作人员引导,大伙儿自觉排起长队。满载的背篓,不用搬上搬下,由工作人员“手动”安检。点头、照面,大家默契十足。
6:32,首班车出发。一路上,菜农们或“摆龙门阵”打发时间,或抓紧时间打个瞌睡,气氛轻松和谐。
车厢里,背篓虽多,但大家都自觉地将它们放在脚下,留出中间通道方便其他乘客通行。碰到“熟面孔”的乘客上车,还会热情地打个招呼,坐在一起拉拉家常。
乘客石大姐,每天通勤路上都会碰到这些菜农,“很亲切,天天见,都看熟了,不认识他们,重庆人就是很热情嘛!”
保税港站,大部分菜农需要换乘。列车一到站,不少人或背、或拽,带着几十斤重的背篓跑了起来。尽快赶上下一班列车,就能更早赶到市场,占个好位置。
有一对夫妻因为找错方向,没有赶上这班车。默默守在一侧的安保人员上前,帮他们扶住背篓,等候下一班车。
“背篓专线”车厢里是满满的烟火气,站台上则是暖暖的人情味。
“在心里,我觉得他们是长辈。他们给我们反馈的是,你们做得很好,小伙子谢谢你,就会很开心。”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值班站长王辉说。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
一个个背篓是一家子的生计,也承载着一座城市的温度。车厢内外,一幕幕人间烟火,是普通百姓获得感、幸福感的生动注释,也构建出重庆包容大度的城市格局。一日复一日,一程接一程,飞驰的列车满载所有人的梦想,向着春天出发,开往更美好的生活。
评论
“背篓专线”传递城市温暖
“背篓专线”这个名字的由来是一个温情的故事。重庆轨道交通4号线石船站开通后,每天清晨,都有一群人用背篓装着各种新鲜蔬菜搭乘这条交通线前往市区售卖。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民,满满的背篓里都是他们每日的希望。久而久之,这条线路被大家亲切地称为“背篓专线”。
这条交通线不仅成为了菜农买卖的重要交通方式,也为城里的居民带来了新鲜的蔬菜。一座城市的发展,需要速度也需要温度。诚然,清晨是交通运输最为繁忙、客运量最大的时段,而背篓的整体体积较大,可能会占据一部分车厢空间,造成一定的拥挤或载客量减少。然而,地铁因其快捷、高性价比的特点成为城市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这个交通工具就是为便民而设,菜农作为城市的一分子,本该就有他们的一席之地。从本质上,背篓和公文包没有本质区别。
不管是开通“背篓专线”,还是地铁工作人员的暖心举动,都可以看到重庆这座城市的爱与包容。在现代城市管理中“以人为本”,增进民生福祉。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与它对不同人群的接纳程度成正比,“背篓+地铁”这样看似不搭的组合,传递的却是重庆这个城市的暖心与温情。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始终是城市建设与管理的核心,更是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文明城市建设的应有之义。抓好“人”这个本质核心,换位思考,真正为大众解决难题,才能打造好文明城市,让公众感受到这座城市带来的归属感、获得感和幸福感。
据第1眼-重庆广电、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