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厉家班”是如何扎根重庆的
版次:009 2024年04月01日
厉氏兄妹六人合影
□张川耀
1985年,我在重庆市总工会任办公室主任,兼管外事接待工作。当年3月初,香港巴士工会一行20余人到渝参访,其中一大半是京剧票友。
通过时任文化局局长郭汝奎,联系上重庆京剧团团长厉慧敏,她带领一男一女两童伶参加见面。聆听香港朋友亮嗓后,厉团长进行了点评,两童伶分别作了示范,厉团长演唱的《十三妹》选段,以气托声、用字托情、高亢婉转、优美圆润、倾倒众人。
沿着厉慧敏提供的线索,去寻觅“厉家班”那极不平凡的路,看看他们是如何创造辉煌的。
1
“‘厉家班’永远扎根重庆”
在这次联谊会上,厉慧敏应请简约地介绍了“厉家班”的概况。
厉慧敏说,20世纪30年代初,她年仅十来岁,几兄妹就开始录制唱片,她曾受教于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四位京剧大师,介绍了当时给来重庆谈判的毛主席演出的盛况。回忆了文化部调二哥厉慧良去天津京剧团当台柱、副团长、团长,那时重庆刚从中央直辖市变为四川省辖市,大江南北不少省属京剧院团,纷纷来渝许以高薪和职级挖人。“咱爸妈和几兄妹意见一致,‘厉家班’不能散,今后一个都不能走,不能对不起在抗战局势最艰难时,接纳我们的山城父老和养育我们的这片土地,我们永远扎根在重庆。”厉慧敏说。
著名京剧教育家、厉家班班主厉彦芝,出身梨园世家,得胜门剧班名角,游走于平津地区演出,“倒仓”(青春期嗓音发生变化)后改做琴师。见平津京剧班子扎堆,竞争太大,20世纪20年代末携家小南下上海扎根,妻韩凤奎工老生、韩凤英工青衣花旦,皆是京剧名角,这对姐妹花为厉班主生了一堆娃儿。
2
一家人就是一台戏
夫妻深谙自己的娃儿,膝下学艺舍不得打、抹不下脸骂,戏路也不宽,只有别人才教得好,当然他们还有更深远考量,那就是兼收并蓄各门派所长,为我所用。于是,从小就把孩子们分别送出,广拜名师学艺,并且各有所专,真没想到最后个个出类拔萃,由此可见厉彥芝的精明老到。
老大厉慧斌身材魁伟、英姿豪迈,艺精铜锤、架子花脸,唱腔奔放、声音清亮;老二厉慧良擅老生、武戏,自小被誉为“神童”;老三厉慧敏精于青衣、花旦、刀马旦和小生,唱腔道白独具一格,而且精于武行;老四厉慧森饰丑角,念白独具一格,亦庄亦谐、幽默滑稽、自然成趣,他出场总会赢得满堂彩;老五厉慧兰擅文武老生,举手投足、音行老迈、精神矍铄、抱朴守拙、惟妙惟肖……
孩子们这么有出息,一家人就是一台戏,百十出戏便能轻松拿下。1933年,厉彦芝与夫人商量,不能让孩子们再寄人篱下,决定将学艺的子女召回。于是从剧场老板周筱卿手中,盘下位于上海闹市区中心牛庄路的更新舞台,同时开童伶班收徒十人,皆冠以慧字辈,其中叔侄厉慧福及陈慧君、陈慧楼、陈慧林、邢慧生、董慧宝、隗慧虎、张慧忠、张慧鸣、秦慧芳等个个功夫了得,这就是“厉家班”的雏形。自此自成一体,除在上海更新舞台演出,还应邀辗转沪宁苏杭“挂单”演出。
3
颠沛流离落户重庆
百代公司“副牌”——新成立的丽声(歌)唱片公司,既为了与胜利、大中华等唱片公司竞争,也为了创新出彩、独辟蹊径,不取厉家一文资金,承诺唱片售出按一定比例分成。于是特别推出“小把戏”京剧,为厉氏兄妹联袂出演的《霸王别姬》《法门寺》《岳母刺字》等灌制唱片。
资料显示,丽声(歌)唱片公司当年灌制的《岳母刺字》是风波亭中的一折,演岳飞的厉慧良13岁、演岳夫人的厉慧敏12岁、演书童的厉慧森9岁、演岳云的厉慧兰8岁、演岳母的陈慧君14岁(厉彦芝一直视同己出),唱片一经推出,迅速火遍上海,风靡十里洋场,平津票友托人在沪购买。
顿时,报刊专访、评论经常见到“厉家班”信息,上海名记黄尧、漫画高手丁聪等不仅在《申报》发文褒扬“厉家五虎”,还在上海《美术生活》以两个整版篇幅推荐《童伶厉家班》。评论“厉家小把戏”,还曾上了林语堂办的杂志《人间世》。上海戏迷票友特别喜欢厉家班童伶演出,买票时常问“小把戏格节目有哦?”“厉家班今天上戏哇?”
“七七事变”搅得人心惶惶,随之“八一三淞沪抗战”又在家门开打,久历世事的厉彦芝于是带领“厉家班”,以长子厉慧斌、次子厉慧良最后一字取名“斌良国剧社”,戏班避战求生存,游走于苏杭一带演出,时刻观察让人揪心的战事。
随着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厉彦芝感到上海一时半会回不去了,于是在1938年初夏,“厉家班”拖家带口,在汉口乘船西撤抵达重庆,暂住位于苍坪街的新生票社。1939年,“五三”“五四”两天,日本飞机对重庆实施了惨绝人寰的大轰炸,27条街道惨不忍睹。“厉家班”再次颠沛流离,在云、贵、川,边演出边寻找落脚地,上演的剧目有毋忘国耻、增强斗志的《风波亭》《戚继光歼倭记》等。
1944年初,“斌良国剧团”回到重庆,落户两年前在渝中区民国路正阳街新落成的“一川大戏院”驻场演出。山城人民用激情欢迎“厉家班”回归,真乃“好戏不愁客”,一川大戏院天天打拥堂,午场、晚场,场场客满一票难求,逢年过节甚至要加早场。
4
毛泽东两次看“厉家班”演出
笔者父亲算半个票友,四五岁的我没少拉着父亲衣衫角跟着进“一川大戏院”看戏,我看过印象深刻的有《挑滑车》《大闹天宫》《打鱼杀家》《火烧红莲寺》等。
那时人小,要么坐在父亲腿上,要么站在剧场过道中间才看得到台上演员,对白唱腔我听不懂,最喜欢武打戏,也数厉慧良演得最好。那时,戏院没有扩音设备,演员个个本事硬扎,道白、唱词都能清晰送进观众耳朵里,每每精彩、情到深处,连最后一排的看客,也会高喊好、好,巴巴掌甩起劲拍。
抗战时期,尽管重庆还有扶风、光袼、易俗三个唱京剧的班子,蒋介石并不上心关注,他早年在杭州、南京就看过“厉家班小把戏”演出,情有独钟。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赴渝,与蒋介石就中国前途命运、和平建国方略进行谈判,蒋介石曾三次邀请毛泽东观看“厉家班”演出。
第一次是9月5日,在复兴关(佛图关)中央青年干部学校礼堂,蒋介石偕宋美龄,苏联新任驻华大使彼德诺夫及国府政要、各界名流出席,毛泽东由周恩来、王若飞等陪同。据厉慧敏回忆,当晚“厉家五虎”齐出,上演了《群英会》《借东风》《华容道》。
第二次是9月中旬,安排在“一川大戏院”,“厉家班”演出《穆桂英挂帅》,由于毛泽东应酬太多,忙不过来爽约。
第三次是10月8日,张治中代表蒋介石,在林森路中央军事委员会礼堂(老重庆日报社内)为毛泽东饯行,“厉家五虎”再次齐上,拿出看家本领,各展生、旦、净、末、丑所长,演出了《十三妹》《法门寺》《穆柯寨》。毛泽东回到延安,在杨家岭再看鲁艺的京剧演出,深感在唱、念、做、打上,皆逊色于重庆“厉家班”。
20世纪90年代初,著名书法家魏功钦与京剧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厉慧森在体育馆“其香居”喝坝坝茶,约四川广播电台重庆记者站站长杜昌宏和我作陪。厉老说:“‘厉家班’既是一个国戏剧团,又是一个秉承传统师带徒的培训学校,出过慧、福、天、来等六辈(科)学生,近百年累计不下千人,仅慧字辈就有百人之多。这些学成的名伶,不少离开‘厉家班’后,有的成了精英、翘楚、台柱,有的成为教头、班主、院团长,为中国国粹京剧的繁荣传承作出了杰出贡献。”
重庆京剧院是“厉家班”传承有序的续脉,先后承继、创编剧目700余部(折)。改革开放以来先后两度赴美国和南非演出,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巡演过,艺术水平位居全国省属院团前列。重庆京剧院孙志芳、张军强、程联群、周利先后进入国家一级演员行列,张军强、周利是全国戏曲“梅花奖”得主,一批批赓续传统、创新奋进的新秀脱颖而出。近年开掘出与时俱进全新的剧目有《张露萍》《双枪惠娘》《天路彩虹》《秦良玉》《大梦长歌》等。
最近,重庆京剧院、成都京剧研究院携手合作,围绕成渝双城经济圈文艺创新发展,跨界融合打造出面目一新的印象京剧,由两位“梅花奖”得主重庆的周利和成都的刘露强强出演,音乐、舞美、服饰、唱腔、舞台设计全然一新,与大时代接轨,展示国粹深邃之美,既适合京剧老票友,又迎合新生代视觉的印象京剧《薛涛》,成渝展演广获赞誉,荣获全国第十届京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
(作者系原现代工人报社社长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