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4月01日
□谭云籍 谭恒君
读各地《县志》,如果不了解历史,对许多说法一知半解,就很难明白具体含义。
比如,曾受一主编的乾隆版《江津县志》,收录了一篇南宋冉木县长写的《心舟亭记》,内有:“素号‘难治’。期会之纷,簿书之烦,舞文弄法之扰,政强梗不率之慢,令系人意者,日不知几?”这便是江津号称“难治”的来历。
清嘉庆九年(1804年),知县徐鼎重修《江津县志》,在《续修江津县志序》中再次提到:“津邑繁剧,素号称难治。”繁剧是什么意思?难治是什么意思?背后有没有特殊含义呢?这就需要了解清朝的官制体系,才能明白其专用指意。
清初,吏部为州县选官,采用月选掣签制,共有五个步骤:第一步,州县所缺官位,统一上报,吏部对报呈的官缺进行梳理分类,统计出每类的缺额数量;第二步,将官缺内容逐一写在竹签上,每签一缺;第三步,对竹签进行封固,看不到任何文字;第四步,将封固后的竹签放入签筒;第五步,每月二十五日在天安门外掣签。补缺官员,抽到哪个签,即补授某缺。
这是全天下最考手气的“赌局”,也是较为公正的行政管理制度。但这也带来了一个负面因素——抽中的人,不一定能抽到合适的州县。
清雍正五年(1727年),广西布政司金鉷想出一个办法,便上书提议:按州县所在位置、管辖面积、治理难易等因素,将州县划为四等,然后根据补缺官员的才能情况,“许督抚量才奏补”。这样,督抚的权力虽然大了,可能涉及行贿受贿,但也提升了官员与州县的匹配度,提高了治理效率。“上嘉纳之”,“州县缺分四项自此始”。
这四等如何划分呢?先以“冲、繁、疲、难”四字为标准进行判断。地当孔道者为“冲”,即交通要道;政务纷纭者为“繁”,即事务太多;赋多通欠者为“疲”,即经济困难,贫困地段;民刁俗悍、命盗案多者为“难”,即治安不好,犯罪频繁。
然后考察各州县各占多少字,再来定等级。一般情况下,凡四字俱有者为“最要缺”,占三字者为“要缺”,二字为“中缺”,只占一字或连一字也不占的为“简缺”。这便是州县的四个等级。以官之资历、能力对应“缺”之繁简,以官补“缺”,使官与缺相匹配。比如新官,从最好管理的“简缺”干起,能力强悍的官员去管理最难的“最要缺”州县。
从冉木的《心舟亭记》看江津的占字情况:一是约期聚集的事多(期会之纷);二是官署中的文书簿册更是麻烦(簿书之烦);三是经常受到歪曲法律条文,进行舞弊和徇私的行为干扰(舞文弄法之扰);四是政务中经常遇到骄横跋扈,不服管教,傲慢无礼的事(政强梗不率之慢)。前两者,政事太多,应接不暇,可标以“繁”字。后两者,民风粗鄙,刁难行事,可标以“难”字。
江津管辖区域广,东西南北通畅,商贸较发达,自然事务繁多。山高林莽,易占山为王,加上地域群体性格耿直冲动,习武成风(江津是武术之乡),自然纠纷较多,易犯治安事件。
总体来说,古时江津县长的工作量虽大,但管理的核心是治安问题,只能算“中缺”,普通官员即可。所以,江津虽号“难治”,其实不难。放在当时的官场来说,也算是肥缺。
(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田家炳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