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出行又现新玩法 清明假期就买国庆出游的票
版次:008 2024年04月02日
伶伶分享出游的照片 受访者供图
清明假期将至,你还在忙着抢机票,订酒店、景点门票?喜欢“囤旅游”的人,早在几个月前就已囤好出游产品。而眼下,他们已经在预订国庆假期的票了。所谓“囤旅游”,是指消费者在不确定具体出行日期的情况下,提前购买机票、酒店、景点门票等旅游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并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和计划使用。
有平台发布的《2023年度“囤旅游”报告》显示,2023年“囤旅游”的消费者规模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1倍,2023年“双11”,囤度假旅游商品的95后和00后消费者人数,比2022年同期增长超过3.3倍。
从“说走就走”到“囤旅游”,这届年轻人偏爱的“囤旅游”香在哪儿?背后有哪些“坑”值得注意?
开盲盒式捡火巴活很快乐
重庆市民小丹是个“囤旅游”达人。这个清明假期,小丹和老公到海口旅游的机票,是她在春节后就早早买好的。当时在某平台上订了两张去海口的往返机票,算上机建、燃油费,一个人往返不到1400元。
不仅是清明假期,“五一”假期,小丹也很早就囤了去泰国的机票。她告诉记者,由于每年假期时间比较确定,出行也在节假日期间,她一般会趁价格合适时提前入手旅游产品。小丹表示,相比“说走就走”的旅行,她更喜欢提前规划,这样做不仅相对省了钱,还让出游更有计划。不过小丹也提到,囤票后可能遇到航班推出促销活动、机票降价等情况。“比如这次清明假期去海口的机票,目前整体价格就比之前便宜,但对比自己购买的航班,还是春节后入手更划算,单人往返便宜了近百元。”
00后的文言则喜欢通过购买“盲盒”来“囤旅游”。去年4月,他就在某平台上抢到重庆至厦门的单程机票,“加上机建、燃油费,总共才198元,性价比很高。”在文言看来,一方面“盲盒”机票价格相对便宜,另一方面开“盲盒”带来的不确定性也是一种体验,且不少“盲盒”只要没兑换,都可全额退。
“囤旅游”体验并非全是美好
记者在社交平台上看到,网友们不仅爱“囤机票”,还会“囤酒店”“囤游乐项目”。不过,囤票爱好者们的“囤旅游”体验也不全是美好的。
走过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庆旅行达人伶伶告诉记者,如果航司搞活动,她会提前预订机票,像亚航、卡航、宿务航空等都会推出折扣季,甚至亚航还有0元机票,乘客只需付税费,“不过这些美中不足的是预订后不能改时间。”
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表示,国际机票的票价由裸票价和税费构成,一些航空公司大促打出的0元或个位数价格机票是指裸票价格,并不含税费。这类机票多在航班换季或淡季的时候出现,机票的出行时间通常在本月内,或者半年以上的周期,低价确实可吸引用户下单,但其退改签条件往往比较苛刻,消费者应认真了解后再购买。此外,在社交媒体上,一些“囤旅游”爱好者也分享了提前买酒店套餐无法兑换的遭遇:“购买了特惠酒店,结果做活动的只有一间房,根本预约不上。”“有些机票、酒店券限制很严格,在假日根本不能用。”
来自北京的一名网友就分享了自己“囤酒店”的“踩雷”经历,从去年开始,她就在旅行平台上趁大促囤酒店套餐,到了指定的预约时段去预订,却三番五次都没预订成功。询问客服才发现,原来此类活动套餐,酒店只会给出一两间房,僧多粥少,自然就抢不到了。“再也不提前‘囤酒店’了,都是流量陷阱,浪费时间浪费额度。”该网友说。
新闻延伸
“囤旅游”如何避免踩坑
1.仔细阅读合同和条款:在下单前,消费者应仔细阅读合同和条款,了解产品的详细信息、退换政策、使用限制等。确保自己对产品有充分的了解,避免产生误解或纠纷。
2.选择信誉好的商家:在选择“囤旅游”产品时,消费者应优先考虑信誉好、口碑佳的商家。比如选择知名旅游平台自营产品或去酒店、航司旗舰店等更有售后保障的商家囤货,一般可支持“未使用全额退款”。
3.不要盲目追求低价:虽然价格优惠是“囤旅游”的一大吸引力,但消费者不应盲目追求低价。要综合考虑产品的性价比、服务质量等因素,做出明智的选择。
4.保留好相关证据:下单后,消费者应保留好订单信息、支付凭证等相关证据。在出现问题时,这些证据将有助于维护自己的权益。
新重庆-华龙网记者 刘艳 曾婷婷
“囤旅游”要让消费者囤得放心
专家说法
“‘囤旅游’作为一种预付消费形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现代消费者的需求。”重庆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应用经济系主任李然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成为许多人追求生活品质的重要方式。“囤旅游”允许消费者提前支付旅游费用,锁定未来的旅游计划,享受到一定的价格优惠,同时避免了旅游旺季时的高价和抢票难题。这种预付消费模式为消费者带来了便利,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空间。
然而,现实中“囤旅游”预售类产品也存有一些通病。比如,可选的兑换日期有限,周末、节假日需要加价兑换;部分权益被限制,不能叠加会员积分、使用时被区别对待;消费者看重的“不消费随时退”条款暗含猫腻,“随心买”之后不能“随心退”……对于“囤旅游”市场存在的问题,李然建议加强对“囤旅游”市场的监管,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商家的责任和义务,规范市场秩序。同时,建立“囤旅游”市场的信用体系,对商家进行信用评级和公示,为消费者提供参考。对失信商家进行惩罚和曝光,提高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囤旅游”还需让消费者囤得放心。旅游企业应紧跟市场变化,完善预售旅游产品价格、服务、履约等制度,充分发挥在线旅游优势,提升供需双方匹配度,提供优质产品,以更优化的产品和服务提高消费者的出游意愿,实现旅游消费者和商家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