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枇杷山半山腰那栋显眼建筑,从一所私宅变为大使馆,又从大使馆变为一所医院——

90岁洋楼和它的主人们

版次:009    2024年04月02日

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内的老旧木楼梯

▲洋楼一角

□王福梅

在母城渝中区枇杷山半山腰,矗立着一栋与众不同的欧式建筑。这栋洋楼历经风雨九十载,几代主人变迁,它从一处私人住宅变迁为苏联大使馆,随后又变迁为救死扶伤的人民医院。

这栋老建筑从诞生那时起,历代主人的命运就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紧密相连。它是重庆母城多元文化的地标建筑,更是挺立在渝中半岛的精神灯塔。

1

购地18亩,川军师长建最美洋楼

1933年,北伐时期川军师长曾子唯斥资22万大洋,在枇杷山购地18亩,聘请德国建筑师设计,于1936年修建完成一座私人住宅,取名异撰山庄。取名颇为讲究,源自《论语先进》篇,孔子与学生对话,曾晳说“异乎三之者之撰”。由“异”思“义”,曾子唯以“异撰”为宅名,意在传承传统文化,重视教育,践行仁爱、诚信和自强不息的儒家理念。

这栋花园洋房别具一格,为当时重庆第一豪宅。楼栋为欧式巴洛克风格,四个方向的外立面皆不统一,整体上不对称。楼顶有圆形,也有三角形、锥形等多种形状。那时的两路口房屋低矮,站在上清寺一带仰望,都能目睹它的风采。不同的方位能看到不同形状的楼顶,露台、拱形窗、罗马柱、圆顶、锥形顶等欧式建筑元素都堆砌在这栋洋楼上。

楼体为四楼一底,依山而建,坐北朝南。有大小阳台八个,底层为石头砌成,冬暖夏凉,三、四层楼水泥桥与后山相连,主楼左上的山坡上建有一楼一底带有回廊的会客厅。远眺南山山脉,万里长江、南岸诸峰以及嘉陵江沿岸名胜,尽在眼下。

崇尚传统文化的曾子唯,偏偏建造了这栋巴洛克欧式建筑,该建筑承袭意大利文艺复兴精神,也反映了曾子唯的主张,他追求自由,追求动态,冲破种种清规戒律,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在亭子里间的石碑上,载有綦江举人撰写的曾子唯传记,记载他由一介草民,走过曲折艰难坎坷的旅程。

曾子唯支持革命,与革命志士有着联系。他曾资助朱德留学德国,与红岩英烈江姐的舅舅李义铭合办重庆市私立孤儿院,参与保送江姐姐弟俩进孤儿院附设小学念书。

2

抗战时期,苏联大使馆租下洋楼

1937年“七七事变”后,重庆各界人士两次在异撰山庄举行盛会,盛况空前。当时,楼房四周停满了汽车,歌舞晚会在几处上演,市民载歌载舞,欢送川军出川抗日,全川几乎所有抗日将领出席了欢送会。

1938年1月,随国民政府迁驻重庆的苏联驻华大使馆,其租赁异撰山庄主楼。大使馆人员于1938年1月至1946年5月入住该楼,8年间,三位苏联大使卢干兹、潘友新和彼得洛夫在这里工作,蒋介石与第二任潘友新大使在大楼客厅前合影。每年十月革命纪念节,大使馆都要举行庆祝大会。

抗战时,大使馆曾遭日机轰炸三次。第一次炸坏后门的七八间屋,第二次炸弹投到大楼附近的莲花池内,第三次炸毁大门外的一栋小楼。所幸主楼并未遭受重大损失。

1945年9月3日,中国迎来抗战胜利日。当晚,苏联大使馆邀请正在参加重庆谈判的毛泽东出席茶话会,在球场上设置了几十桌冷餐。英、美、法等国大使,孙中山夫人宋庆龄,国民党元老冯玉祥夫妇,中国民主党派领袖张澜、章伯钧、沈钧儒等人均受邀出席。毛泽东在周恩来、王若飞陪同下出现在会场,苏联大使彼得洛夫举杯,庆贺中国人民取得伟大的胜利。最后,放映苏联最新纪录片《胜利大检阅》,片中成百上千面德国法西斯军旗,像垃圾一样被拖着扔在红场上,大家为苏联人民的胜利干杯,也受到极大鼓舞。

1946年春,苏联大使馆留守人员齐克洛夫和阿洛夫与曾家办理了房屋移交手续,随后苏联大使馆全体人员搬回南京,这栋洋楼从此结束了大使馆的使命。

2005年俄罗斯国家杜马主席到重庆考察,看见被保存如此完整的文物,感到欣慰。2006年,拥有该楼使用权的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与俄罗斯沃罗涅日市第八医院结成全国首家中俄友好医院。

3

红色文化,革命先辈留下的足迹

这里,交织着抗战文化及卫生文化,更是红色文化的源头。胡永芬和丁地平,则是红色文化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

原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副院长、内科主任医师胡永芬,生于1912年,1999年逝世。1937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获金质奖并留校从事教学与临床工作。1946年,胡永芬任重庆中央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兼检验室主任,在其妹胡其芬及其他地下党影响下,参加了中共外围组织“重庆妇女联谊会”,并以医生身份从事党的地下活动。胡永芬的妹妹胡其芬是周总理英文秘书、红岩英烈。

地下党组织经常在胡永芬家召开秘密会议,并吃住在她家,地下党员尊称她为胡大姐。她承担放哨、掩护、转移同志、传送《挺进报》等任务。她组织女医护人员开展“反开除、反迫害”斗争,取得胜利。参加全市反美及“反饥饿、反内战、争民主”示威游行。在她的感召下,医务人员勇敢地为游行示威学生队伍送茶水,表示慰问。

革命先烈丁地平,当时以地下党的身份在此开展工作。1947年11月底,中共地委书记丁地平在身份暴露后,被党组织安排到重庆中央医院城区部,化名丁文,以挂号员身份继续从事地下活动。1949年革命胜利在望时,因叛徒出卖,丁地平于5月21日在院内被捕,囚于白公馆。1949年11月27日,在新中国成立的第58天,当重庆还处在黎明前的黑暗中,丁地平被国民党以“仁寿县一千多农民起义首领”的罪名杀害。他未能看到新中国成立,他的热血却滋润着这片热土。

彼时,大批医务人员参加抗日战争、滇缅及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医院派出两批医务人员赴朝,外科主治医师王安定任志愿军手术队队长,抢救了大批伤员。外科主治医师宁乾夫在朝鲜前线实施急救手术,战争结束后在志愿军医生训练班授课四个月。

4

回眸过往,传承历史文化血脉

1929年10月1日,国民政府在南京筹建中央模范陆军医院,这是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1930年1月,改名为国立中央医院。抗战爆发后,1939年6月,贵阳中央医院奉命派林文秉等25名医务人员和部分设备移至重庆,在歌乐山龙洞湾组建医院,新建院舍18幢。1945年1月,重庆中央医院在学田湾开设门诊部,定名为重庆中央医院城区门诊部,是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雏形。当年12月,重庆中央医院城区门诊部迁至飞来寺160号,即原苏联大使馆旧址,扩为重庆中央医院城区部,员工140人、病床79张。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12月10日,重庆军事管制委员会派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卫生部汪丝益率干事、军事代表联络员周承法、政委余兴乾接管重庆中央医院城区部。1951年4月,西南军政委员会确定医院为公费医疗单位,负责西南局机关干部医疗保健工作。同月,全院为抗美援朝捐142.7万元人民币、银圆57枚、金戒指2枚。

1950年11月19日,医院举行整编典礼,重庆中央医院城区部为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直属医院。12月3日,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将原高滩岩重庆中央医院本部命名为西南医院。至此,中央医院城区部与中央医院高滩岩本部正式分离。

此后,医院担负起新的历史使命。1951年以来,医院派出援藏医疗队赴藏开展巡回医疗;派多批医疗队赴莫桑比克、乌干达、太平洋岛国巴布亚新几内亚援外;派医生、护士参加重庆赴东北手术队,河南特大洪灾抗洪救灾;汶川地震救灾,连续派遣五批医疗队奔赴灾区,收治80多名转运来的伤员,实现“零死亡、零感染”目标,外科党支部被中组部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如今,大使馆楼栋青砖绿瓦、彩色玻璃、多变的楼顶,大楼入口处两边几级青石台阶,两根罗马柱,底楼窗户周围爬满藤蔓植物,四季绿了又黄,无不留下历史变迁的烙印。1992年,前苏联驻华大使馆确定为重庆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确定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3月被确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悠久的历史,红色的文化,以儒家文化的仁爱、诚信思想为内核,培育出大批享誉国内外,为卫生事业做出过杰出贡献的知名专家和医务人员。

如今,重庆市第三人民医院更名为重庆市人民医院,医院主体迁移至两江新区。大楼却是青山依旧,正如历代主人赋予的承诺、精神气质和历史使命,永恒不变。在时间轴线上,它静而无声。回眸历史,悠远绵长,不断回响,传承着历史文化血脉;而历代仁人志士留在这片土地上的精神气质,也将永存。

(作者系重庆市人民医院原文化办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