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铜梁有个撰写墓志铭的高手

一生为20多人撰写过墓志铭

版次:010    2024年04月02日

□胡卫民

历史上,重庆铜梁籍擅长写墓志铭和写序的文人颇多,写得较好的文人有两位:一位是舒表;另一位就是明代嘉靖文坛“后五子”之一的张佳胤。他不但为著名的《华阳国志》、明代万历《铜梁县志》和《大足县志》等地方志作序,还擅长撰写墓志铭。

为20多位族人、乡党、同僚和文友撰写墓志铭

张佳胤,人称“张宫保”,明代名臣、文学家。在清代,因雍正皇帝的全名中有个“胤”字,后人就把他改名为张佳印、张佳允。祖籍湖北德安府孝感县(治所在澴河镇),明嘉靖六年(1527年)生于重庆府铜梁县(今重庆市铜梁区),字肖甫,初号垆山,后号崌崃山人(亦作居来山人)。早年师从李第(号三溪)和李第的堂弟李恒,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进士,先后担任滑县知县、兵部职方司主事、浙江巡抚、兵部侍郎、兵部尚书,加太子太保衔。他为明朝文坛“嘉靖后五子”之一,著有《崌崃山集》。他以平乱、保边、修长城、击倭寇闻名遐迩。

据不完全统计,张佳胤一生曾为20多位五服九族、乡党、同僚和文友撰写过墓志铭。其中,有明代铜梁走出去的高官舒芹(号月山,嘉靖十年举人,先任奉直大夫、贵州按察使,后来官至云南腾越州知州),舒芹乃张佳胤亲家舒九龄的父亲,张佳胤曾应邀为其撰写《明故进阶奉直大夫协正庶尹云南腾越州知州月山舒公墓志铭》。

另外,张佳胤年轻时,到泸州拜请过当朝状元和有“明代第一才子”之称的杨慎(杨升庵),恳请杨慎为亡父张文锦撰写《明故待封君南潨张公墓志铭》(原石刻碑藏于铜梁县博物馆)。泸州在汉代称为江阳郡,杨慎在泸州实际居住时间为6年,即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九月至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冬。当时,张佳胤正在云南按察佥事的任期中,慕其文采,通过熟悉杨慎的重庆知府刘绘(字子素)介绍,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专程至江阳,恳请杨慎为父亲张文锦撰写墓志铭,寓居紫房道观,与杨慎载酒往来赋诗互答数日,相交相契。张佳胤《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载:“嘉靖丁巳走江阳,为先府君乞墓铭于杨用修先生。”时间上与墓志铭所载相合。其间,张佳胤与原江西建昌府知府、泸州合江县籍的曾玙(少岷先生)也有深入交流,张佳胤曾在曾玙去世28年后(即万历十三年),应曾玙的家人之邀请,以兵部尚书之尊为其撰写了《中宪大夫江西建昌府知府少岷曾公墓志铭》。

据清代光绪《铜梁县志·艺文志一》记载:时任明代兵部职方郎中张佳胤还为自己的长辈、铜梁首富和处士全寅(字时旸,号前溪)撰写过《处士全前溪墓志铭》,记述了全寅当时捐资修建全德桥的善举。墓志铭上盛赞全寅,“有磊磊者,而宁谓弗显。有振振者,而宁谓弗远。豹之革,人之名。没而不朽,其声彭彭。巍斯累斯,千载乎硕人之隧。”

20世纪90年代,铜梁卫生学校的坡上建商品房时,发现了《处士全前溪墓志铭》,系迄今为止在铜梁境内发现的张佳胤撰写的第一块墓志铭。

在明代巴蜀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胡传淮主编《遂宁张文端公全集·卷五》载:清初宰相、四川遂宁张鹏翮的《大樟祖居》中有“柏沟樟树荫茅庐,始祖由来卜此居。三派辛勤躬稼穑,百年清白事诗书。宅心忠厚贻谋在,传世醇良积庆余。佑启后人培福德,莫忘高大耀门闾”的诗句。此诗注释中有“始祖万公,明初自楚迁蜀,兄弟有三:一是居铜梁县,至大司马肖甫公(张佳胤)显;二是居安岳县,至侍御留孺公(张任学)显;三是居遂宁(邑),自明代景泰时期的姚安太守(张赞)至崇祯壬午年,孝廉科第联绵”。由此可见,明代铜梁张佳胤与清代遂宁张鹏翮系同一始祖的后裔。

身仕康熙和雍正两朝的张鹏翮,也是一位擅长撰写墓志铭的行家里手。比如,他身为雍正王朝文华殿大学士、理学名臣时,曾为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撰墓志铭。墓志铭中称:“国运隆平,文明昌启,惟公学成,应时而起。振华茂实,发声词林,为麟为凤,如玉如金。简在帝心,入参帷幄,朝夕论思,曰公所独。鸿文淳质,翼翼小心,卿才公望,眷荷日深。文章之司,礼乐之府,只手总持,旋登台辅。有旧有劳,时至引年,进退以礼,公斯乐全。生受敕褒,殁蒙谥号,善人国基,朝野所效。”

总之,张佳胤、张鹏翮这两位张家才子,在明清两代巴蜀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系重庆新诗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