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4月02日
□赵瑜
江津,钟灵毓秀、物华天宝,每人心中都有一张专属的江津地图:有人画的是工业地标,汽车如变形金刚在流水线上华丽诞生;有人爱的是菁菁学园,交通大学、三军医大等名校荟萃,依山傍水好读书;有人钟情的是田园素描,巴渝新居雕梁画栋,奇花异果枝头斗艳;还有人勾勒的是吃货路线,津津乐道几江白酒、玫瑰米花糖……而在我心中,江津是个非常浪漫的地方,中山、塘河、石蟆、白沙四大古镇,无不飘散着自古而来、芬芳馥郁的爱情气息。
“中山定情”
步入沿河而建的、西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商业老街,看1.5公里的300多间店铺繁华依旧,在笋溪河畔感受着久违的沁凉河风,遥想昔日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在这里热闹穿梭,敬畏着古庄园、古寺庙里留存的巧夺天工建筑手艺。
厚重的历史催生了刻骨的爱情,这里有刘国江和徐朝清惊世骇俗的“爱情天梯”:那一年,她俏美如花,他一见钟情,粗糙沉默的石阶,岁岁年年的坚守,催人泪下。年轻人慕名而来,在石阶上许诺、定情,期盼着结发、白首。我的诗友在这里举办山水实景诗歌朗诵会,他们感伤:“在梯子的尽头,时光缓慢/果子敞开了它甜美的山峦”;他们吟哦:“台阶上,不仅有玫瑰的云朵、露珠/虫鸣的潮水/一茬茬落叶被风吹拂。”
南宋和明清时期的古街吊脚楼,一座挨着一座,一层叠着一层。抬望天空,飞檐翘脊,既有“骑廊式”过街亭的妙趣,又有“风雨过街楼”的独特设计。走在石板长街,世代相传的老药铺、老茶馆、老客栈错落有致,见证历史的沧桑;印染、打盆、打更、打铁、打莲枪等西南地区“七十二行”民俗文化依稀可寻。
“塘河成婚”
如果说中山古镇让人感受到熊熊的热恋火焰,塘河古镇就代表爱情的平稳发展期:古镇调子如随心泼洒的水墨画。天色清朗时,古戏楼台的松、竹、梅雕花显出往日的奢华;雾气苍茫时,屋顶残瓦让人感叹岁月的远逝。尽管周围的开发热火朝天,古镇仍淡定优雅:猫儿在屋檐下睡着懒觉,游人的步子慢慢悠悠,推开居民的木板门,喝一口甘洌的梅子酒,倚着石龙门庄园的高石柱发会呆,追忆着旧日的辉煌。
塘河最著名的民俗就是婚俗,它是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说媒、做相、开庚、办嫁妆、出阁、送亲迎娶、拜堂、办筵席酒、闹房、参厨、谢媒等十二个礼仪过程,礼节繁多,场面恢宏。婚俗花轿、服饰做工精致考究,婚礼过程充满嫁娶双方的喜、怒、哀、乐,汇集了儒、道、佛等多种文化;吹打乐极具地方特色,曲词打动人心。沿河而行的婚轿、精壮的轿夫、盛妆的新娘,处处漾满原始浪漫风情,一路歌声与喜气,沉淀着古镇深厚而灿烂的文明历史。
“石蟆求子”
《江津县志》载:“石蟆自元末建镇,因老街下场口有一巨石形如蛤蟆虎踞而得名。”小小古镇表面无奇,但有诗云:“历史悠悠清源庙,小小青果誉满江;古往今来鱼米乡,四通八达奔小康。”道出了它风情别具。
石蟆有一座保存完好的明代庙宇——清源宫,是为纪念蜀郡太守李冰父子治水防灾、修建都江堰有功而建,承载着代代石蟆人对驾驭大自然的渴望,长年香火旺盛。每年大年三十到正月十五都有上九庙会,祭祀、川戏、翻五台、爬杆、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轮番上演,热闹非凡。清源宫吸引着小夫妻前来烧香求子,祈祷美丽的爱情与幸福的婚姻瓜熟蒂落、开枝散叶,谁不愿意生一个大胖小子在这里幸福地奔跑呢?古镇还有元代老街、江津唯一的石窟佛像(长江入渝第一佛望江大佛),望江古墓群、古挲陀国国王墓葬等,引来游人探寻。
“白沙上学”
白沙古镇的美,在于它有“小朝天门”之称的白沙嘴码头,在于江边那仅供一两人并行的老街古朴悠远,更在于它厚重的文化底蕴与书香气息。这里有着全国唯一一所收门票的中学聚奎书院。奎星主文章,是古代读书人于文昌帝君之外最崇信的神。聚奎书院始建于1868年,白屋诗人吴芳吉、辛亥革命烈士卞鼐都曾就读于此。陈独秀、吴玉章、冯玉祥、黄炎培等人,均来此讲学或参观。
漫步校园,可见旧楼及碑刻古意盎然,院内树木参天、亭台依依、黑石遍山、白鹤翻飞,曾号称“川东第一大礼堂”的鹤年堂保存完好,如意大利歌剧院般洋气。抬头看夫子堂,楹联为“是英雄铸造之地,为山川灵秀所钟”,更觉得这真是一个读书圣地,在文魁先贤保佑下,江津的孩子们有灵气有福气,有不可限量的未来。
“中山定情、塘河成婚、石蟆求子、白沙上学”,这是江津民谚,更串起这份江津婚恋地图。没有经历过真挚爱情的心灵是苦涩的,没有感受过历史积淀的情怀是轻浮的,江津之大,山川河流草木如织,从古到今的爱情契约,在中山的石梯上刻着,在塘河的渔船上飘着,在石蟆的香客口中诵着,在白沙的学者手中写着,它提醒着我们:若能相遇相爱,请珍惜!(作者单位:重庆市南岸区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