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做一次贡献:他们签订协议,把遗体捐出去

1个街道和500多份“生命契约”

版次:001    2024年04月04日

公祭活动

吴文界用菊花指着老公的名字

3月28日上午,2024年度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在重庆市人体器官捐献纪念园举行。72岁的吴文界和12名来自江北区郭家沱街道的遗体捐献志愿者,一起来祭扫曾经熟悉的人们,那些碑上是他们的老伴、同学、朋友、邻居……阳光正好,洒在纪念园的花草上,万物生长。

数据

重庆市登记遗体(角膜)捐献志愿者16.4万余人,实施捐献8600余例,已让6300余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登记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14.5万余人,累计成功捐献1164例,捐献3200余个大器官,挽救3070余名器官衰竭患者的生命。

(截至2024年3月25日)

1 约 定

吴文界的老公周应禄于2020年10月19日去世。

忍着悲痛,吴文界联系了红十字会,很快来了一个车,把周应禄拉到遗体接收站。这是两人早就约定好的。

2009年的大年初二晚上,吴文界笑着对老公周应禄说,“我准备以后捐献遗体,你怎么办?”周应禄洗着脚,随意问了一句:“你想好了?”“想好了!”“那你去哪里我就去哪里。”夫妻俩就这样在洗脚盆上决定了最后的归宿。“我们说好的,如果他先走,我就帮他执行捐献,如果我先走,他就帮我执行捐献。”

他们的女儿周艺,早在1999年重庆开通角膜和遗体捐献之初,就给自己安排好了,那年她22岁。她也是郭家沱街道最早签署遗体捐献的人。

这些年来,吴文界带头组建了一支46人的遗体捐献义务宣传队,到郭家沱街道各个村宣讲,带动了60多人签署遗体捐赠协议,她也获评江北区首位“中国好人”。

郭家沱街道工作人员告诉重庆晨报记者,目前街道有500多人签订遗体捐献协议,其中57人已完成遗体捐赠。这些捐赠者中,很多都是夫妻两人约定一起捐赠。

几十年人生同路,自然生死相随。

2 争 执

黄建伟脑出血偏瘫那年,才39岁。他记得是那年国庆节的早上,突然就头昏倒地。从此后,他就只能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右手右脚日渐萎缩。有一次他想跳楼,母亲周生琴吓得大哭。

从那以后,周生琴开始考虑后事问题,她要和老公黄银厚一起捐献遗体。“他走路都困难,还要请人来帮我们办丧事,我捐了,到时候只要儿子打个电话,2个小时内就有人上门接收遗体,后面的事情都不需要他管了。”但黄建伟一直不同意,这场拉锯战持续了一年多。 (下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