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6 2024年04月05日
□陶灵
1961年9月15日,临近正午,“江沪”号轮从上游驶入奉节港,拉响一长两短的汽笛后,慢慢调转180度,头朝上游,缓缓靠拢趸船。一行干部模样的人,登上了“江沪”轮。为首者是奉节县委书记,名侯荣卿,直奔驾驶层的一间贵宾舱室。贵宾室里住着一位近七十岁的老人,身着白色绸衫,脚穿圆口布鞋,精神矍铄。他便是大文豪郭沫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和中国科学院院长。
乘船出夔门
郭沫若在奉节航程受阻
侯书记微笑着请郭老上岸休息,说城下约两公里的地方泥沙淤积,昨天又有一艘小火轮在那里触沙沉没,阻塞了航道,待疏通后,明天再启程。
这是郭老第二次乘船东出夔门,上一次是1913年10月,未曾上岸。这次因航程受阻,他决定到奉节上去看看。下午3时,郭老与夫人余立群及秘书、警卫员等一起登岸,住进县委招待室。
第二天早饭后,侯荣卿请郭老留下墨宝。郭老题写了四张屏幅,内容是头天晚上写好的诗《奉节阻沙记事》,曰:“梅溪河水发,江中积沙堵。我乘江沪来,轮滞在夔府。须待沙堵消,方能事征徂……县委书记候,邀君岸上住。舟停将逾日,沙阻匪奇遇。昨有小火轮,沉没于此浒。安全为第一,不能致再误……”诗作真实记录了这次阻航经历。
郭老与县委的几位同志合影留念,10点左右步行回到江沪轮上。此时航道已疏通,午后2时许,江沪轮驶入夔门,郭老离别奉节。
受阻鱼腹浦
诸葛亮曾在此摆下八阵图
让郭老旅程受阻的这个地方叫臭盐碛,上距奉节城一公里,东至夔门约两公里,是川江北岸的一片卵石沙坝。冬春枯水期,长约2500米、宽约800米,地下有盐卤,以前开有熬盐场,因盐卤味臭得名。臭盐碛中间最宽处达1100多米,形如鱼腹,支流梅溪从中穿过而汇入川江,此地又称鱼腹浦。“浦”,指江河主流与支流交汇之地。
臭盐碛之名,一般的人并不知晓,但提起诸葛亮的“八阵图”来,知道的就大有人在了。《三国演义》中描述,东吴大将陆逊引得胜之兵往西追袭,至夔关不远处,只见前面临山傍江,一阵杀气,冲天而起。打听这里是鱼腹浦,诸葛亮入川时取石排成阵势于沙滩之上。陆逊骑马入石阵观看,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遮天盖地……被困于石阵中的陆逊,幸被诸葛亮好善的岳父黄承彦引出,并告之此石阵为“八阵图”,变化无穷。
这个“八阵图”沙滩就是臭盐碛,距诸葛亮布阵近1700年后,上面还可见很多乱石堆,传说是石阵留下的。后又据考证,乱石堆实为熬盐灶留下。1964年2月,为了航行安全,川江航道工人奋战三十多天,基本上把这些石堆搬掉了。
川江八阵图
曾困住不少来往的船只
枯水期臭盐碛完全显露时,把江水逼挤南岸,河道仅宽一百多米。夏秋汛期碛坝被淹,河道变宽为1500米。川江挟带大量泥沙而来,流经臭盐碛后突遇夔门束窄河道顿时壅阻,淤积在此最厚达20多米。每年秋汛后退水时,江流急剧增大,大量淤沙被冲刷,发出隆隆的声响,沙浪、漩水汹涌,沙堆此起彼伏,河床变化无常,一般要一个月左右才能冲走当年的淤沙。川江航运人称这个过程叫“洗沙”,也叫“走沙水”,是航行中的“八阵图”。
有一年“走沙水”期间,一个两千匹马力的拖轮船队驶入臭盐碛航道,不慎陷于沙漩中失控,在航道中转了三圈半后侥幸摆脱。过去有大型船队通过时,航道部门要派三只小汽艇引航,两只在最前面探测航道左右水深,一只在船队前头领航。当奉节当地水位退至11米时,“走沙水”如果没有减弱,上下轮船须停航一至三天,这称为“扎沙”。郭老诗中“昨有小火轮,沉没于此浒”,说的是万县专区轮船公司民意轮,本应“扎沙”,但船长曾宪文不听信号台的两次劝阻,冒险开航,结果触沙沉没,让郭老乘坐的江沪轮也“扎沙”一天。
民国时期重庆海关管理航道,每年秋汛时派人划着小木船,探测臭盐碛水深。航深不足时,在碛坝上下游各悬挂一只竹编篾球笼作标志,警示、提醒上下轮船。1951年,长江航务管理局重庆分局航道科装备进步了,派小汽艇驻守,在碛坝上下设置“深度牌”,随时公布航深数据,一目了然。后来,奉节航标段每年抽调四条航标艇,探测航道水深,随时移动和设置航标。在“走沙水”凶猛时,航标移设困难,航标艇充当活动航标,引导船只上下。
治理“走沙水”
人们不断探索终得妙法
为治理臭盐碛“走沙水”,奉节航标段成立维护队。秋汛时,炸开淤沙,再用钢耙船疏浚。可沙是软绵绵的,炸不开。航道技术人员又提出“车叶打沙”法,让上下轮船经过臭盐碛航道时,加大油、开快车,使高速旋转的螺旋桨绞动淤沙,让江流快速带走。臭盐碛淤沙层非常厚,根本无济于事,而且“车叶打沙”对螺旋桨和发动机套筒磨损大,船体还容易变形,后来被叫停了。
1964年秋汛期间,奉节航道段组织“摸沙小组”,分析:“有深才有浅,有浅必有深。”这漫江大水必然要为自己开辟一条出路,那么寻找一条可通行的水道是完全可能的。于是,他们利用臭盐碛设置的37对横纵向航标,绘制成方格网,选择若干坐标点,每天驾驶小汽艇探测水深,把数据填入方格网中,勾绘出等深线。经过两年不断探测,对多张方格网的数据比对,掌握了“走沙水”深度变化规律,发现南岸航道“走沙水”最严重时虽不能行船,但泥沙淤积壅水,致使北岸碛坝的水位抬高一米左右,可以通航。退水仍在继续,北岸碛坝航深不够时,南岸航道中的泥沙已被完全冲刷掉,可以恢复通航了。
就这样,利用南、北航道“走沙水”期间的不同水位,及时移设航标,让上下轮船在南、北航道交替通行,巧妙地破解了臭盐碛这个航行中的“八阵图”,每年秋汛,轮船不再“扎沙”。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