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清明

版次:007    2024年04月05日

□龚毅

儿时,不知什么是清明,只感觉那只是长辈们对一个时令的念叨;成年后,清明便开始清晰起来,它时常是我游走在唐诗宋词中的一种意境。而以往的清明,还只是一层模糊的窗花。今年的清明,则是一粒透明的水晶。

近些年的清明,我曾从父亲的墓碑上,透过墓前的纸钱、祭祀的青烟,从父亲的一生中,读懂上一辈老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读出另一种意味。

年近八十的父亲是2010年11月初因脑溢血去世的。他之前身体还算健康,没有任何慢性疾病,只是在去世前两三个月因轻度中风(脑梗)入院治疗了近一周,就自感基本痊愈,便固执地要求出了院。然而,父亲出院不到五天,便病情复发而再度入院。

一问,父亲出院后,未遵循戒酒的医嘱,仍然是每天离不开一两杯小酒。然而,患过中风的人,最忌的就是酒。

父亲再度入院后一查,病情加重,已出现脑溢血,很快就处于昏迷状态,一两天后,无法言语。第六天夜晚,因脑溢血并发症引发肺部感染,无法呼吸。医生回天乏术,父亲当夜撒手人寰。

其实,父亲尽管年事已高,又患有脑梗,但以他的身体状况和现在的医疗条件和技术,仍是可以医治的。而父亲,则是吃了观念的亏:一是舍不得治疗。尽管,医保为他承担了大头,但他那时每月退休金尚不足2000元,平常省吃俭用,因而吝惜个人承担的小头。尽管我们兄妹都给了些钱,让他放心治疗,但他仍舍不得对健康进行过多的投入;二是自以为是。像他这种脑梗,按医疗方案,至少需要住院治疗一个月以上,医生才能确定是否基本痊愈或继续治疗,而父亲入院仅治疗了近一周,便自感基本痊愈,缠着要求出院。医生无奈,只好开些药并给了一番医嘱后放其出院;三是不遵医嘱。父亲虽早已戒烟,但酒已成瘾,也不太相信忌酒的医嘱,因而导致病情复发并加重。

三点有悖健康的旧观念,没有将父亲留住。这时我才明白,一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观念,与健康和生命真是息息相关。

几天后,将父亲的骨灰埋葬于一个高山之上的陵园。

这以后的清明节,我总是一边在父亲的墓前祭祀,一边提醒身边的母亲,一定要时时勿忘健康检查与疾病的治疗。比父亲小三岁的母亲鉴于父亲的教训,平日里也的确做到了年年定期的体检与慢性疾病的药疗。兼之,比较注意日常的合理饮食与基本运动,她的身体眼下也算保养得不错的了,还可以慢慢步行一两里路,明年便迎来90高寿。

清明时节,站在父亲的墓前,父亲像是一面镜子,促使我对健康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和追求。

我默默地对着父亲的墓碑说:“父亲,再见吧。明年清明,我与年迈的母亲一道,依旧会到这里来为你扫墓。”

(作者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