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大师尚小云 在重庆请粉丝看戏

版次:006    2024年04月06日

□聂树平

1958年6月,京剧大师尚小云率尚小云剧团赴重庆演出。

尚小云,著名京剧旦角,四大名旦之一,尚派艺术的创始人。戏台之上,顾盼生辉,戏台之下,侠肝义胆,慷慨有加。

6月1日这天,尚小云登台重庆解放军影剧院演出。锣鼓声中,尚先生一边演出,一边在心里默默记挂着一位和自己同龄的重庆粉丝。

卖翎换票

就在前几天排练时,尚小云收到这位粉丝的一封书信。这封书信,不仅仅是表达对尚先生的尊敬、欣赏,也提出了因为自己深陷经济困难中,期望尚先生收购他收藏多年的一副“翎子”,以此解困,并用售卖所得购票入场看戏。

尚小云剧团在渝演出达3周。尚小云主演了尚派代表剧目《汉明妃》《红鬃烈马》《梁红玉》《福寿镜》《银屏公主》等,还举办艺术讲座,开展了艺术交流活动。

和尚先生同龄的这位粉丝,名叫侯宗禹,字夏庭,生于河南省浚县邢固村,1928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曾任河南大学文学院讲师、中国大辞典编纂处特约编纂员等职。根据一首题为《卖翎曲十八阕,谨赠京剧专家名旦尚小云先生法正》的诗歌所记,早在1938年前后,侯夏庭就在北方观看过尚小云的京剧。这次尚小云剧团70来人来渝,规模可谓浩大,侯夏庭誉为“教授有方何待问,羡尔桃李满公门”,这次本来想将自己珍藏的这副“翎子”送给自己的偶像尚小云先生,但因其“叹困饿乡正饿饭”,只有“腼颜索值”,期望得到尚先生支持。

慷慨赠票

尚小云首场在渝演出是1958年6月1日,在此之前有几天排练,估计演出信息传出来后,侯夏庭就有想售卖“翎子”的念头,于是在家琢磨,写定此诗后寄送给尚小云大师。诗中说“连日贵团正排演,买票无资徒伤感”,如果尚大师看得上的话,请驾临上门收购,因为自己近期身患隐疾,不便出门。

尚先生的演出很是精彩,给重庆戏迷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著名工程师、科学家税西恒观看尚小云《明妃出塞》后,写诗赞曰:“悲歌慷慨曲,怀古生英风”。税氏在1949年后曾任西南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重庆市政协副主席等职位,税氏的评价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重庆主流观众对尚小云此行在艺术上的评价。

尚小云先生历来德艺双馨,在1949年以前就常接济同行,每有同行求助于他,都慷慨解囊,以五个大洋送之,艺坛同行誉为“尚五块”,这次在重庆,碰到这种情况,他会怎么办呢?这次,他没有给现金,而是给对方赠送了戏票,让对方免费来看自己的《汉明妃》。

戏苑美谈

侯夏庭后来又写了一首答谢尚先生的诗,其中有云:“谢赠戏票祝君健,明妃复生销我魂”,一则表示感谢,再则赞叹尚小云先生的《汉明妃》让王昭君有复生于千古之下的感人效果。当然,那副让侯夏庭作为话头的“翎子”,是否卖出去了,则不得而知。

据侯夏庭的一位学生多年后的回忆录文章,在这次观看尚小云先生的演出之后的三年半左右(1962年正月十六),尚先生的这位粉丝侯夏庭逝世于重庆,葬于南岸涂山;直到22年后的1984年,其遗骨才由其女儿侯其珍带回河南浚县老家的祖坟进行埋葬。

侯先生与尚小云先生互动的这两首诗词,收入1990年出版的《京剧艺术大师尚小云》。这些资料无疑也是京剧艺术发展史上演员与观众互动的有价值资料。

值得一提的是,侯夏庭也非等闲之辈,作为燕京大学毕业的高才生,曾有《金石文字跋尾》《孔学源流》《本草新解》《槽头笔记》等作品,在抗日战争时期,他在沦陷区恢复“养正私塾”,通过办学激发当地青年的爱国热忱。1949年后他在重庆南岸居住多年,其书屋名叫“独吟书屋”,虽然其位置已不可考,但发生在1958年的这段和尚小云先生的交往佳话,想必也是他人生中聊可慰藉的一抹亮色吧!

(作者系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