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4月08日
□陈利民
中国文化一个极其重要的窗口,就是饮食文化。饮食,是我们非常具体的生活方式,而其中饮酒应该是饮食文化的精髓。从而诞生了又辣又热、见仁见智的酒文化。
说到酒文化,我自然会想起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几句诗,不仅使“杜康酒”天下闻名,而且也成了饮酒的代名词。
在古代,饮酒是日常生活中一项举足轻重的行为,有“以酒为礼”之说。汉字的“礼”字,繁体写法是“禮”。“禮”的本义就是举行礼仪,祭神求福。左边“示”字旁,与祭祀有关;右边“豊”,是行礼之器。“豆”字代表礼器,“曲”字代表礼器所盛之物。“曲”应该是酿酒时发酵的酒曲,也就是说,礼器之中装的东西就是酒。
礼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古代非常庄严的国家意识形态。《礼记·乐记》中记载:“一献之礼,其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焉,此先王所以备酒祸也。”意思是说,在举行重大献祭典礼的时候,宾主都要饮酒行礼,行礼必喝酒,但又必须节制,终日饮酒却不能大醉,以免因大醉搅乱了庄严隆重的仪式。孔子在《论语·乡党》篇里曰:“惟酒无量,不及乱。沽酒,市脯,不食。”孔子在喝酒方面颇能注意节制,说自己是“不为酒困”。他主张喝酒一般不限量,但不要喝醉;从市场上买回的肉和酒,如果与礼仪无关,他是不会吃的。由此可见,孔子真是重礼的典范。
饮酒之风的狂盛要数魏晋时期那些文人雅士,不仅成人整日痴迷狂醉,而且孩童也时常偷酒喝。《世说新语·言语》有一则小故事:三国时期著名书法家钟繇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钟毓,小儿子叫钟会。有一天,他们趁父亲午睡时,偷父亲的酒喝。当时,钟繇假寐,瞧着两个儿子偷偷摸摸觉得有趣。大儿子钟毓本分老实,拿到酒,先跪在地上拜了拜,然后才喝了一口。小儿子钟会顽皮,拿到酒直接就喝。后来,钟繇问大儿子:“你为什么要行拜礼呢?”钟毓回答:“酒以成礼,不敢不拜。”钟繇又问小儿子:“你为何不拜?”钟会大言不惭地说:“偷本非礼,所以不拜。”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钟毓与钟会在对“礼”上有天壤之别。长大后,钟会投靠了司马昭,曾陷害过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嵇康。
如果说酒与礼的关系是社会一种时尚,不如说是文人雅士的一种精神追求。
神奇的酒不仅迷惑着人,也诱惑着兽。莎士比亚在《暴风雨》中,描写了一个半人半兽的怪物卡力班,他因为尝到了美酒的滋味,感受到酒神奇的效果,心甘情愿地做白人的奴隶。
诚然,酒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酒与礼有关,是“成礼”的重要工具;另一方面,酒也很容易导致“酒后乱性”。因此,我们饮酒应当适可而止,微醺最佳,不必大醉之后而“越礼”“无礼”,甚至“非礼”。所以,梁实秋在《说酒》中写道:“善饮酒的人是得酒趣,而不缺酒德。”
(作者单位: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