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这十种身体预警信号!

重庆2024版防癌指南建议来了

版次:002    2024年04月13日

今年4月15日~21日是第30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主题是“综合施策,科学防癌”。4月12日上午,重庆市癌症中心和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联合发布《重庆市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科普指南2024版》)。

这份指南结合重庆地区实际情况,针对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肝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25个常见恶性肿瘤,分析高危人群,提出预警信号,给出筛查建议。

由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指导,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重庆市肿瘤防治办公室主办的2024年重庆市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启动仪式4月12日在重庆市渝北区举行。

与以往的版本不同,《科普指南2024版》在原有的25个癌种的高危人群、筛查建议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新增了“预警信号”部分,帮助民众识别日常生活中身体发出的“癌症信号”,让广大民众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肿瘤防治核心知识,并帮助市民实现癌症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

三分之一的癌

早期发现完全可根治

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上升,已成为严重威胁中国人群健康的主要卫生问题之一。2022年,重庆市新增恶性肿瘤确诊病例10万例,报告死亡病例超过5.7万例,且总体均呈上升趋势。在重庆,发病前十位的恶性肿瘤依次是肺癌、结直肠癌、肝癌、乳腺癌、甲状腺癌、食管癌、胃癌、宫颈癌、脑及神经系统肿瘤和淋巴瘤。

然而,在医学不断进步的今天,癌症已不再是人们传统认知中的绝症。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徐波表示,癌症实质上已成为一种可预防、可筛查、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其发展大多需要数年时间,这为我们提供了预防和控制的契机。

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指出,至少三分之一的癌症是可以通过预防措施避免的,三分之一的癌症若能在早期发现,则完全有可能得到根治。徐波院长表示,“预防为癌症控制提供了最具成本效益的长期攻略。”对于高发癌症如肺癌、乳腺癌和甲状腺癌,如果能在早期进行发现和规范治疗,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可以高达90%以上。

“即使癌症的发生无法完全避免,但通过早期诊断和治疗,我们仍有可能在癌前病变阶段就及时发现并治愈它。”徐波说。

癌症有无预警信号?

指南教你自查十种信号

既然早期发现能够预防大多数癌症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那么应该怎么发现身体的“不对劲”呢?确诊癌症之前,是否有预警信号?

对此,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咏生表示,虽然不同癌症的症状各异,且多数癌症早期无特异性表现,但身体出现的某些“预警信号”不容忽视。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以明确罹患癌症的可能性。

这些信号可能包括:

①身体浅表部位出现的异常肿块;

②体表黑痣和疣等在短期内色泽加深或迅速增大;

③身体出现哽咽感、疼痛等异常感觉;

④皮肤或黏膜出现经久不愈的溃疡;

⑤持续性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

⑥大便习惯及性状改变或带血;

⑦持久性声音嘶哑、干咳、痰中带血;

⑧听力异常,流鼻血,头痛;

⑨阴道异常出血,特别是接触性出血;

⑩无痛性血尿,排尿不畅等。

结合重庆居民生活习惯

指南给出十大抗癌建议

癌症防治与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息息相关。目前已知的致癌风险因素包括:吸烟、缺乏运动、不良饮食习惯、肥胖和超重、酒精、感染、环境污染、职业暴露等。因此我们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癌症研究,结合重庆居民生活习惯,向广大市民提出十大抗癌建议:

1.保持健康的体重;

2.每天至少运动30分钟,不要久坐;

3.多吃富含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的食品,每餐有2/3植物性食品;

4.限制盐分(钠)摄入;

5.合理膳食,适量红肉(如牛肉、猪肉、羊肉),避免食用加工肉类;

6.限制饮用含糖饮料,限制高能量食物摄入(尤其含糖高或纤维素量低或高脂肪的加工食品);

7.不吸烟、限制饮酒;

8.对于防癌,不要用补品(所谓“防癌食品”和“防癌保健品”);

9.尽量母乳喂养;

10.在确诊癌症后,请遵循医生建议,规范治疗。

据了解,重庆市肿瘤防治科学传播专家团在更新《指南》内容时,不仅结合了重庆地区的实际情况,还切身从普通民众的角度来编写内容。徐波院长表示,“该指南从高危人群、预警信号和预防筛查三个方面入手,以简洁、权威且易懂的语言普及防癌抗癌知识,是公众识癌防癌的口袋书。”市民可依据个人实际情况,对照指南中的高危因素,警惕各种癌症的危险信号,并积极参与癌症筛查,从而有效预防和控制大部分常见恶性肿瘤。据新重庆-华龙网

相关新闻

重庆这些医疗机构 均应纳入院前急救网络 承担院前急救任务

近日,重庆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重庆市突发事件医疗应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下文《办法》)。《办法》提出,重庆在全市建立市—区域—区县三级应急救治体系,建立市级—区域—区县—机构突发事件应急医疗物资储备体系。同时,全市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符合条件的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应纳入院前急救网络,承担院前急救任务。

《办法》提出,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医务人员应当按照相关规范和标准对伤病员进行初次检伤分类、持续评估,分别用绿、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人员进行分类,标记在伤病员或死亡人员的手腕或脚踝等明显部位,以便按照类别开展处置。危重症患者标红色标,应第一优先处置、转送;重症患者标黄色标,第二优先处置、转送;轻症患者标绿色标,可第三优先处置、转送;死亡者标黑色标。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按照“最快到达”原则将伤病员迅速转送至具备治疗条件的医疗机构。伤病员救治应按照集中伤病员、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救治的“四集中”原则,首选收治在医疗救治能力和综合水平强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成立医疗救治工作组,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筹资源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根据分级分层分类救治的原则,相应的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组织成立专家组,对伤病员病情进行评估,重症患者应按照“一人一策”原则进行救治,必要时开展多学科会诊和远程会诊,保证救治质量。同时,做好伤病员及家属、相关工作人员等重点人群以及公众的心理援助工作。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石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