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晨报记者再访石柱县中益乡,见证五年巨变

小康路上 奔跑的姿势最美

版次:003    2024年04月15日

花仁叔(中)和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交流

华溪村党支部书记王祥生(左)接受记者采访

张洪权在黄精地里除草

石柱县中益乡风光秀丽

(上接02版)

B 农家乐女老板花仁叔:

干累了,我会哼几句民歌提劲

4月9日晚上8时许。

中益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一教室。

半个月一次的“中益乡餐饮住宿行业服务质量讨论会”正在这里进行。

忽然,关闭的大门被推开,一位身穿餐馆服务员白外套的大妈,匆匆步入会场。

主持讨论会的中益乡乡村旅游合作社总经理老冉沉下脸:“花仁叔,你啷个搞的?弄得大家都等你。”

老冉是行业中有名的“刀子嘴豆腐心”。见花仁叔头上冒汗,可能走得匆忙,脸上还粘有锅炭灰,他的声音柔和下来:“去洗把脸吧,我们等你。”

因接待客人迟到的花仁叔,是村里“有一家”农家乐的女老板。说起近五年的变化,她脸上洋溢着笑容:“五间客房可住宿,还能接待二三十人就餐,一年收入还不错。”

在华溪村,但凡了解花仁叔的人都会说,近几年村里变化最大的人员,她是其中之一。

花仁叔有着不幸的经历。十多年前,她家遭遇滑坡,搬迁修房时欠下不少债。

2014年,她家被列为贫困户,村里为她申请了低保。在最为艰难的时期,丈夫又因病去世。她与女儿相依为命,生活十分艰难。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溪村考察,花仁叔和其他村民一样,激动万分。总书记离开村子时,她参加了送行,总书记所乘车辆驶离村子一个多小时后,她和上百名村民仍站在村口不愿离去。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也激起了花仁叔的干劲。因她家所处的偏岩坝山清水秀,风景秀丽,又通了柏油路,她找到乡、村领导,道出了想办农家乐的想法。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花仁叔对自家房屋进行了整修。2020年5月1日,她办起全村第一家农家乐。人勤手巧的花仁叔能做得一手好饭菜,她的“有一家”农家乐一开张生意便不错。

一个人既当老板又当服务员,花仁叔白天收拾客房,清洗被褥,打扫院落,有就餐的客人来了,又得忙着为客人做饭菜,可谓十分辛苦。

“即便年轻时一天做这么多事,我也会累得够呛。”花仁叔笑道:“我现在能有这么好的精力,是因为生活有了奔头,有了念想,自然就会焕发出超强的激情。”

说归说,毕竟年过六旬了,精力总有不济的时候。两年前的一个中午,店里一下子来了两桌客人,整整一个多小时,她的汗水没干过,送走客人,她累得瘫在椅子上,好一阵才缓过来。

这件事之后,在外地务工的女儿女婿辞掉工作回来。有了亲友帮着她打理,农家乐的服务越来越周到,他们又不断推出新菜品,“有一家”成为当地回头客最多的农家乐之一。

说起自己的状态,花仁叔说,“这几年,我们一直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一直在努力地奔,努力地跑。在当地党员干部的帮扶下,我用自己的勤劳,谋得了现在的幸福日子。”

生活好了,花仁叔的精气神也越来越好了。闲暇时,花仁叔也会参加村里组织的摆手舞,学唱当地民歌。有时累了困了,她就会哼几句土家族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女儿说,母亲喜欢这首歌,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觉得歌曲里“太阳出来喜洋洋,挑起扁担上山岗;手里拿把开山斧,不怕虎豹和豺狼……只要我们多勤快,不愁吃来不愁穿……”这些歌词,表达出了当地土家族人不惧困难不服输的精神,也是她自己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华溪村村支书王祥生说,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爱唱《太阳出来喜洋洋》,只因它过去唱的是土家族人民对“不愁吃不愁穿”的热切期盼。如今,这首歌更是唱出了脱贫后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奔小康的坚定信心。

有人认为,花仁叔这几年开农家乐赚了不少钱,调侃她为“富婆”。对此她十分反感,“叫我婆婆可以,叫我富婆我要翻脸。”花仁叔显得极为认真:“我这些年挣了点钱,都是在党的富民政策下挣得的,莫这样叫我这个乡村老婆子。”

C

黄精种植能手张洪权:

打夜工,只为奔跑路上不掉队

4月10日上午9时许。

在华溪村街上组的黄精种植基地,组长张洪权正在为十来名村民讲授黄精春夏管护和病虫害防治知识。

“黄精其实很娇贵,对土壤有较高的要求,需要保持土壤湿润,但又不能积水,同时又要避免干旱和暴晒……”大家围着张洪权,听得十分认真。有人提问,他也耐心解答。

接着,张洪权又花了十余分钟为大家讲授了白粉病、叶斑病、蚜虫、红蜘蛛等对黄精生长的危害及防治方法。随后他向大家布置了近期重点:“现在不少地里野草比黄精长得快,我们要争取用十来天时间,把我们组的40多亩黄精地里的杂草除完,不能让野草抢了黄精的养分,影响我们这块全乡黄精品质示范基地的产量和质量。”

张洪权虽瘦,说话却透出一股能感染他人的精气神。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几年前,他还是村里有名的贫困户。

说起曾经的贫困,张洪权连说“不堪回首”。同村里不少村民一样,他曾长期在贫瘠的土地上耕种劳作。贫穷让他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因此无论家里多困难,他都坚持要儿女上学。

曾在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供儿女读高中、上大学,他和妻子经常到县城当力哥,做砖工。为了给儿女凑学费,夫妻俩省吃俭用,哪怕再累再饿,都舍不得在路边餐馆点一盘回锅肉。

2014年,张洪权被列为贫困户。乡、村也积极为他们争取政策,支持他们的两个孩子完成学业。

此时,当地的黄精因品质不错,渐有名气。在乡、村干部的鼓励下,张洪权探索黄精种植方法,逐渐成了当地有名的黄精种植能手,家庭条件慢慢得到了改善。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华溪村考察。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让张洪权既振奋又惭愧:振奋的是,华溪村人竟得到总书记的关怀;惭愧的是,他本人作为一名有着1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却没有在生活中展现出多大作为。

总书记走后,张洪权暗下决心,乡里、村里将黄精作为重要的产业发展,懂技术的他一定得显露身手。

2020年,张洪权被选为街上组组长,村里将该组40多亩黄精交由他领头管护。同时,他还是村黄精面条车间管理负责人、村10亩黄精苗圃管理负责人。

身兼三职,自然十分辛苦。张洪权白天带领村民管护黄精,指导村民进行黄精面加工;晚上,他则骑着摩托车,到离家十多公里的黄精苗圃基地打夜工,时常干到晚上10点多才回家歇息。

张洪权说:“打夜工辛苦点没有啥,只要在奔跑路上不掉队,甚至还能帮助乡亲们一起致富,再苦也值得。”

如今,张洪权的女儿和儿子已先后从中央民族大学、湖北某大学完成了学业,有了称心的工作。

姐弟俩劝张洪权不用再那么劳累,可他却说:“我们不能刚吃了几天饱饭就松懈下来,乡里、村里发展黄精还需要我,只要我还跑得动,我就要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努力跑,带领更多的人跑,把贫穷抛得远远的,不让贫穷再回来。”

对张洪权的改变,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感叹:“中益乡这几年变化很大,最可喜的是人的变化。因为越来越多的人,像张洪权一样,有了开创美好生活的激情!”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