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益乡探索脱贫人员与特色产业紧密镶嵌,年产值7000万元
版次:004 2024年04月15日
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村民手持股权证来到对应的分红桌前领分红款。(资料图)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石柱县中益乡春色 新华社发
中益乡华溪村2023年村晚现场(资料图) 据新重庆-重庆日报
4月10日上午,石柱县中益乡华溪村中心组。
村民组长秦廷惠带领村民正在给160余亩脆桃除草、杀虫。
她说:“我们村的主导产业是脆桃,去年150亩,今年新增10亩,年产值50万元应该没问题。”
这个风风火火的女子,曾是村里的困难户。近年来靠种植脆桃致富,人也变得果敢自信,被选为村民小组长后,她在当地很服众。
一次,村支书王祥生和她开玩笑:“你的性格像我们生产的脆桃一样脆,干脆当它的形象代言人怎么样?”她也毫不谦虚,不时在亲友们面前炫耀:“我是华溪脆桃形象代言人,可没收一分钱哦!”
说起致富增收,秦廷惠笑道:“小康路上咱不掉队!这么大一片桃林,每棵树上摘几个果子,就够一年的生活了!”
对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信心满满:“我们乡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全乡群众吃穿100%不愁,教育、医疗、住房100%保障,脱贫群众100%满意。和秦廷惠一样,100%的脱贫户被牢牢嵌入黄精、蜂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之中,日子只会一年比一年好。”
特色产业
年产值达7000万元
作为重庆曾经确立的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贫穷是中益乡人做梦都想摆脱的印记,也是无数中益人心中的痛。
2017年,户籍人口仅8000多人的中益乡,建档立卡贫困对象有500多户1800余人。
基础配套差,主导产业差,生存环境差,群众收入低,贫困占比高。如何脱贫致富?当地干部群众一直在苦苦探索。
在脱贫攻坚中,中益乡决定产业转型,将目光盯上了当地的优势潜力产业黄精、蜂蜜等。
2019年4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专程来到中益乡华溪村考察。当时,第一批种下的黄精已经从地里探出了头,总书记关切地问产业选准了没有?
“选准了!”村支部书记王祥生坚定地回答,随后向总书记汇报了村里黄精产业的发展情况。
总书记的关怀和期待,令中益乡干部群众深受鼓舞,也极大激发出大家创业干事的激情。
5年来,中益乡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通过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延伸加工产业链条、深度融合农文旅发展等措施,大力发展黄精、中蜂、中药材、特色水果、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奋力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奔跑。
中益乡党委副书记郎滔介绍,如今中益乡黄精种植面积已有1200余亩,年产值近3000万元,带动730户2200余村民增收。
近5年,中益乡中蜂养殖达470多户、8000余群,年产值800万元以上。
据统计,从2020年以来,中益乡累计接待游客超67万人次,旅游收入超2842万元。
此外,中益乡还在中药材黄连、特色水果脆桃和脆李等方面发力,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
郎滔介绍,目前中益乡的特色产业年产值约7000万元,涉及农户3000余户,带动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巩固成果
建“两不愁三保障”基金
中益乡因地制宜制定了“村村有产业 户户有门路”的发展思路,发展黄精、蜂蜜、中药材、特色水果等。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过的华溪村,黄精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220亩发展到了现在的730亩,产业已初具规模。
在探索中,当地还建立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户”机制,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土地、公司统一组织生产,同时将山区较为零碎的黄精地返包给附近的村民进行管护,让他们在土地入股分红、黄精销售分红之外,多挣一份管护费,增加一份收入。
在全乡7个村,中益乡探索建立起“两不愁三保障”基金,村集体经济收入的60%用于分红,30%作为“两不愁三保障”专项基金,10%作为村集体公益金。
在华溪村,目前“两不愁三保障”基金已有40多万元,累计使用超过19.15万元。该村“一事一议”解决群众的突发困难,全面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确保无一户返贫。
嵌入产业
确保奔跑中无人掉队
为巩固来之不易的脱贫攻坚成果,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无疑是中益乡当前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近几年,中益乡致力探索“产业嵌入法”,将全乡的脱贫人员嵌入已成规模、效益明显的特色产业中,让脱贫人员在后续发展中能经得起“风吹浪打”,遇到小风小浪不至于落单、掉队。
为了增强脱贫人员在产业中的嵌入牢固度,中益乡联合组建了中益乡“益起奔跑”村集体公司(取“一起奔跑”之意),联农带农助农,保障脱贫户在奔跑中不掉队。
近年来,“益起奔跑”村集体公司,整合要素资源,在联农带农上狠下功夫,引导支持经营主体与农户通过产业联动、就近务工、入股分红、土地流转、社会化服务等多种方式,建立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促农增收。
据了解,目前全乡500多户脱贫户,100%直接或间接嵌入“黄精种植、蜜蜂养殖、特色水果、乡村旅游、餐饮服务”等产业链条中,实现增收脱贫。
中益乡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具体落实上,乡里还通过技能培训等,稳固脱贫人员与产业的黏合度。
“按我们的产业质量和规模,脱贫人员嵌入这些产业链中,一般的风吹雨打,不会导致其返贫。”刘登峰表示,中益乡将进一步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增强乡村振兴产业、项目对贫困人员的吸附力。
特殊外援
加工黄精面销往12国
“本月28日就要发货,日期已经很紧了!”重庆华溪村黄精面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骐瑞手拿订单告诉记者,将发出的28吨黄精面,大约有一集装箱,即将发往美国。
郭骐瑞介绍,公司生产的黄精面主要出口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12个国家。截至目前,已出口100余吨,总金额600多万元人民币。
“有人称我是中益乡发展的啦啦队员,其实不准确,我可不只是来鼓劲的,还拿出真金白银来办厂,帮助这里的群众增收致富。”郭骐瑞笑道。郭骐瑞是旅美华侨,祖籍四川巴中。数年前,他来中益乡旅游时,看好当地的黄精产业发展,决定来此投资创业,拓展黄精产业链。通过考察,郭骐瑞认为,黄精面条不仅是华侨华人的家乡味还兼具养生功能,辨识度高,于是决定推出黄精面条。
2021年,郭骐瑞创办的公司落户华溪村。郭骐瑞说,出口量占公司产量的三分之二,锁定的是海外高端客户群,目前已通过“渝贸通”等渠道,登上了海外一些超市的货架。郭骐瑞称,他盯上中益乡的黄精,可不光是为了生产黄精面条,他还和相关科研院所合作,研制黄精酒、黄精茶、黄精桃片、黄精蜜糕等。
“叫他们啦啦队员不准确,那就叫他们外援吧!”中益乡党委书记刘登峰笑着说,近几年中益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助推当地产业转化。除了重庆华溪村黄精面业有限公司,还吸引了蜜平方共享农庄、杨二哥腊肉加工厂等外地企业来中益乡发展。
近两年,中益乡还吸引112名返乡创业人员、50多名外地青年前来发展。他们的加入,将让中益乡的奔跑更有后劲!
中益乡奔跑的状态,越来越稳健,越来越自信!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圣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