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妇堰 万盛的“都江堰”

版次:010    2024年04月15日

□张跃

寡妇堰位于万盛经开区南桐镇金兰村境内养生河的上游,张山塘(现青山湖)的脚下,修筑于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距今450多年,是万盛经开区目前仅存的最古老的水利设施。几百年来,它一直造福当地村民,被称为万盛的“都江堰”。

金兰村以前名叫金兰坝,寡妇堰修筑以前,境内虽有养生河从境内流过,但没有灌溉的渠道,处于上游的金兰村干旱频繁,村民深受困扰。明嘉靖年间,金兰村人氏戴学(字中顺)在浙江为州官,娶了汴州人秦氏为继室。后来戴学病死任上,秦氏于嘉靖末年护送戴学灵柩回家乡安葬,自己也孀居于金兰坝。

秦氏见金兰坝人虽广有田池,却频频受干旱困扰,守着养生河而不知利用,甚为忧虑,便带人前往养生河源头查勘。她见养生河源头处于张山塘下面的三层岩瀑布之下,十几丈高的瀑布日夜倾泻而下,于乱石丛中奔涌而去,虽水源充足而未得利用,甚为可惜。秦氏便数次亲自带人登上十数仞岩石进行筹划,决定在瀑布之下修筑河堰。这河堰设计得十分巧妙,分筑上下二堰。上堰建筑在瀑布悬崖的岩腹,在重叠不平高高悬空的岩壁上开凿一道沟渠,接引瀑布之水,直通右岸山腰的沟渠,灌溉金兰坝地势较高的瓦屋坝一带的田地。下堰于瀑布下游数里之处叠石修筑,截流之水则引到右面沟渠灌溉大石坝一带较低的大片田土。

河堰筑成后,金兰坝的绝大部分田地都得到了有效的灌溉。此后的400多年里,金兰坝再也没有发生过旱灾。据《綦江县续志》(1938年版)记载:此堰筑成后,“发在甲申夏大旱,禾苗枯槁、邑与邻邑之弃室走黔者,络绎载途。而兹境诸田所获视往岁为稔。”由此可见,此堰之功。

此堰的修筑,使当地农田岁岁丰收,村民从此免除了自然灾害的困扰,世世代代安居乐业、丰衣足食、怡然自得。清代以来,人们称金兰坝为“小桃源”,此堰也被誉称为“万盛的都江堰”。

为了记住孀妇秦氏的贡献和功德,人们把此堰俗称为“寡妇堰”。秦氏修堰济民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如今,在下堰堰口右下面的大石上,尚可见石刻的“古堰”二字。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