刎首留城,2400多年巴渝诚信典范

——3000多年悠久历史铸造渝中母城丰厚诚信文化(上)

版次:009    2024年04月16日

□刘德奉

诚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渝中,重庆的母城,诚信的高地,诚信的大德。

传统意义上讲,诚信更多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春秋榖梁传》讲:“言之所以为言者,信也。言而不信,何以为言?”孟子认为人与人之间道德规范有五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朋友有信”。管子说:“诚信者,天下之结也。”有的还把诚信延伸到“忠信”,苏东坡就说“忠臣不畏死,故能立天下之大事;勇士不顾生,故能立天下之大名”。

这些传统意义上的诚信,在中国人身上,在渝中母城人民身上,都能得到充分体现。但笔者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这些诚信,只是社会道德上的一种基本要求。人与社会的关系,还有集体层面的、团体层面的、地区层面的、民族层面的、国家层面的诚信,是谓之大德。大德至上,是诚信的时代解读,是人们追求诚信的一种精神境界和高尚行为,是社会诚信建设和发展的现代文明要素。

重庆母城渝中,从巴国发展到现在,3000年来积淀了丰厚的人文历史,铸造了丰厚的诚信文化。

诚信的最高境界 国家至上,民族至上

诚信的最高境界是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是大德精神的直接体现。一个人只有把人与人之间的诚信,把小我之间的诚信,上升到对国家的、民族的贡献,才是至高无上的诚信表达。

在母城七星岗,有一处巴将军坟。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当时巴国朐忍(现重庆万州)一带发生内乱,蔓子请楚国派军队平息,许以三城为代价。事件平息后,楚国使者索城,蔓子告诉他们“藉楚之灵,克弥祸难。诚许楚王城,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头授楚使。楚王礼葬蔓子头于楚。其身葬地有多说:忠县、恩施和七星岗。其刎首留城、忠信两全的事迹广为流传,成为2400多年来巴地人民的诚信典范。不过,这里得说明,有人只限于文献而不着眼于事实,解读说蔓子许城而不予城,是为不信。事实上,蔓子作为一个将军,何以有权私自许城,定是代巴王之意。然,将军以死留城,保卫国土完整,更显国家之忠信精神!

我们把思维拉回到近代,辛亥革命后,很多有识之士站在大德之上,都在寻找救国救民道路。以渝中母城为核心所开展的留法勤工俭学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919年6月,成都第一批留法青年在重庆乘船东下,在山城引起震动。时任重庆商会会长汪云松等发起,于8月28日成立留法勤工俭学重庆分会。随后四处奔走寻找资金,建立预备学校,并于1919年9月中旬开学,招收110名学生。1920年7月4日首批学生毕业,8月27日从重庆太平门乘船到上海,转法国巴黎。在当时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中,全国有21批1600余人,重庆本籍就有190名。留法运动为中国培养了优秀的革命人才,其中就有在重庆就读的邓小平。

这一时期,中国极弱,列强欺压,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愤怒,特别是以1919年5月4日北京爆发的“五四运动”最能体现其大德精神。“五四运动”得到全国响应,重庆多所学校的学生代表60余人,于5月20日在爱德堂召开会议,成立“川东学生救国团”,通电声援北京学生和上海救国团。随后又成立“川东女子救国联合会”。6月3日举行游行警告大会,重庆20余所学校同时罢课,1500余名学生涌向打枪坝集结,游行队伍向政府请愿表达诉求。这是重庆青年的爱国行动,也是重庆青年的大德表达,更是渝中母城集体诚信的典型行动。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西迁重庆,重庆成为中国战时首都,中共南方局所在地,同时也是世界反法西斯中国战区统帅部所在地。其重要机构都在渝中母城,这里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舞台。一切为着民族的解放,一切为着抗日的胜利,是这一时期所有中国人的最大愿望,也是诚信大德的直接表现。

中共南方局在周恩来直接指挥下,在十分复杂的环境下,以巨大的牺牲勇气与敌人斗智斗勇,联合国民党军队和政府形成抗日统一战线,联合各民主党派壮大统战力量。取得了抗战的胜利和中国革命的胜利,形成了伟大的“红岩精神”。这种精神,是值得永远弘扬的。

同时,在这一时期,许多有识之士也在寻找如何贡献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其中,成立民主党派,为各界人士发挥抗战作用提供组织平台,就是重要行动。1941年3月19日,黄炎培、张澜等13人在特园秘密会议,正式成立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加强了各中间党派的联系。毛泽东抵渝参加重庆谈判的第三天就专访特园,与张澜、鲜英长谈。半月之后又再次到访,民主党派成为重庆谈判的支持力量;1945年10月28日,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在特园成立,聚集了国民党左派人士,是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前身。从此,中国政治舞台又多了一支民主力量;1944年11月,进步知识分子许德珩等积极响应中共团结抗战的号召,发起民主科学座谈会,在毛泽东的推动下,于1946年5月4日成立“九三”学社,成为中国知识界的抗战组织;中国民主建国会也于1945年12月成立,由民族工商业者、金融界代表和知识分子等组成,中国的民主力量又增加了新的队伍。

现今的8个民主党派,有三个半成立于重庆(民革的前身之一民联成立于重庆),并诞生于渝中母城,所以重庆也被称为民主党派的摇篮。中国民主党派陈列馆就坐落于母城上清寺,也是在启示我们大德诚信、久久流传。

诚信的最高品德

坚持原则,坚持信仰

从一般意义上讲,诚信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但若要上升到大德上讲,就必须分清是非、坚持原则,一言以蔽之:要有信仰。所以,我们赞赏的是把对信仰的坚定,作为诚信追求的最高品德。

在3000多年重庆历史发展进程中,一生追求事业、坚定信念,至死而不悔的英雄人物不在少数。如出生潼南的陈抟,生活于五代至宋初,他把道教思想研究和实践作为终身目标,提出的万物一体之学,成为宋代理学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一定地位;还有北宋著名理学家谯定,涪陵人。取儒、释、道之长,自成一家,把理学研究作为至上追求,成为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的涪陵学派开创者;南宋理学家桓渊也是涪陵人,他是程朱理学的重要传人,涪陵学派代表性人物;南宋时期,大足的赵智风,清苦70年,弘扬密宗枊教,在宝顶山营造宏大石窟密宗金刚部道场,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梁平人来知德是明代理学家,致力于《周易》研究,有多部著作传世。

以上虽然都是文化人物,但他们所坚定的信念、所坚持的事业,一生从未改变,这是对自己,也是对社会诚信的最好解读。

当然,回到渝中母城来梳理这样的人物和事件,其事迹也同样丰富。

中国共产党是时代的产物,所指引的方向是中国在灾难深重的年代所探索出的一条科学大道,在这条道路上牺牲了千千万万的同志。特别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具有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拯救中华民族的境界和气魄。20世纪20年代重庆中共早期组织,就是民族优秀分子的集体代表,特别是杨闇公、吴玉章、童庸生等领导的四川、重庆党组织,在反对军阀斗争、掀起大革命高潮的运动中发挥了组织领导作用。杨闇公作为中共重庆地委军委书记,与朱德、刘伯承等组织领导了“泸顺起义”。1927年“三·三一”惨案后,4月6日被反动军阀杀害于渝中区浮图关,牺牲时年仅29岁。如此的理想信仰,是为千秋楷模。

渝中区虎头岩村,是《新华日报》总馆旧址。社长室、总编室、记者办公室等如今依然存在。《新华日报》营业部旧址也依然立于解放碑民生路240号。《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当时的机关报,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在这些遗迹中,我们似乎看到了那一代人的信念坚定、民族坚定、抗战坚定。

渝中区两路口还有一处旧建筑,这是宋庆龄抗战期间在重庆的居所。在渝期间,她致力于国共合作,全身心投入抗日战争和中华民族的解放。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理想信念而践行的一件件工作。

成立于1949年11月、撤销于1954年12月的中共西南局,工作地点就在渝中区中山四路。邓小平、刘伯承、贺龙等,在这里一如初心般勤奋工作,为西南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亦可让我们看到,无论战争年代的艰难环境,还是和平时期的相对优越,老一辈共产党人的信念和作风始终未改。

当然,我们还可通过许多革命文物和革命事迹,联想到更多的先辈和先烈们所选择的道路和坚守的信念,以及他们对诚信价值的时代贡献。

(作者系重庆市文化研究院原院长、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