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4月16日
□李正权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朝天门竟然有两座瓮城三道城门。当年外地人来重庆,在朝天门下了船就爬坡,然后走进第一道城门(瓮城),转90度的拐后,再爬二三十步石梯,进第二道城门(瓮城),再转90度的拐才进得了朝天门的正门。进了正门,一条大道直直的,走不了几步就有一坡石梯,那就是接圣街。皇帝下了圣旨,派来钦差大臣,地方官员必须在城门口去迎接。顾名思义,接圣街就是迎接圣旨的街,可谓当年重庆城的第一街。1935年,接圣街更名为信义街,但民间传说说是源于金竹寺和一个叫刘诚的挑夫。
那时候,重庆到成都只有东大路可通,商货什么的只能人挑,重庆城就有很多挑夫。
却说刘诚接了一个业务,挑一担货去成都。出通远门,经两路口,上佛图关,去石桥铺,然后翻中梁山二郎关到白市驿……一路紧追慢赶,走了整整九天才挑到成都。哪知还没进迎晖门,那扁担“嚓”的一声就断了。幸好他用的是枣木扁担,那枣木只断了一层。他只好小心翼翼挑进城,交了货,领了力钱,找了一个客栈住下。刘诚还没睡,门外来了一个老和尚,打听有没有去重庆的人,想托人带一封信,交给朝天门金竹寺的水晶长老。刘诚本来就是一个热心人,便自告奋勇。那老和尚打量他片刻,才将那信交给他。老和尚慎重地对他说:“这信很重要,十天之内必须送到,否则都江(岷江)就要发逆水,陡涨三丈,两岸百姓就要遭大灾,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刘诚胸膛一拍,打了包票。
成渝之间的东大路长达一千余里,要翻越龙泉山、云雾山、缙云山、中梁山。刘诚一路紧赶,回到重庆,拿着信来到朝天门,可哪有什么金竹寺啊。他东问西问,别人都说从来没有听说过。刘诚心想,可能是老和尚弄错了码头,第二天又到重庆城的九门八码头去寻找,找遍城里城外九宫十八庙,也没有人听说有个金竹寺。第三天刘诚又去南岸,上真武庙,下觉林寺,跑到天黑,问了不知多少和尚,可谁都不知金竹寺在何方。眼看期限将到,第四天刘诚又过江北,走人头山,访红土地,拜龙头寺,从早到晚连水都没有喝一口,还是没有金竹寺的线索。
却说天黑地黑打二更的时候,刘诚回到朝天门,累得坐在那石梯上,无可奈何念叨着:“金竹寺啊金竹寺,你在哪里嘛?今天再找不到你,都江两岸的百姓就要遭灾了。”话音刚落,后面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两个小和尚举着灯笼,从高高的石梯上向江边走来,那灯笼上写着“金竹寺”三个字。刘诚欣喜若狂,急忙拦住,将信递给小和尚。小和尚看了那信封,请他多走几步,到寺里去面交水晶长老。刘诚跟着小和尚,对对直直往朝天门江中走去。只见那江水向两边分开,露出一坡石梯。刘诚来不及多想,只好继续走下去。也不知走了好多步,前面有一片楠竹林,那竹子长得又高又直,竹节不稀不密,黄灿灿的。竹林边有一座庙宇,那高大的山门上悬挂着“金竹寺”的横匾。
刘诚随小和尚走进庙里,水晶长老接过信,看后说:“信中之事,老僧照办,明日我就把护堤之宝送去,定保百姓安然无恙。”临走时,长老感谢刘诚的诚信和热心,要送他十两银子作脚资,刘诚坚决推辞。此时正好来到庙门外,刘诚看到那金灿灿的楠竹,突然想到他的扁担,便开口向长老讨一根。长老立即让小和尚拿刀来,砍了一根,剃去枝丫,送给他。刘诚把那楠竹扁担放在肩上试了试,顺手,安逸。于是,他便顺着那石梯回到江边。猛一回头,小和尚金竹寺全都不见了。那时,谯楼正打五更,东方渐渐发白。刘诚以为自己是在做梦,可手里却拿着一根黄亮亮的竹扁担啊。往怀里一摸,信也不见了。他猛拍自己的脑壳,好像才明白自己遇到了神仙。那竹扁担突然变得好重,再一看,扁担竟然是金子做的,把刘诚惊得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流传很广,接圣街改名时,或许有人也提到了这个故事,因而改成了信义街。仁义礼智信义和平八个字四个词,为什么偏偏就用了“信义”二字呢?一个挑夫讲信义得好报的故事,真还值得传承呢。可惜的是,修来福士广场,信义街被占,这条有着几百年历史的老街已不复存在。来福士大楼下一条行车道已经被命名为接圣街,可不可以把新华路到嘉陵江滨江路的那条车行道命名为信义街,让这个诚信故事永远流传下去呢?
(作者系重庆资深民俗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