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4月19日
郭沫若
抗敌剧团赴台儿庄前线慰问演出
话剧《屈原》剧照
□龚毅
1984年,我入住天官府4号,与斜对着我家阳台的天官府8号,距离不过二三十米,那儿曾经是抗战期间郭沫若办公和居住的地方。
郭沫若在此办公和居住期间,这儿成为抗战时期众多在渝文化名人的重要聚会场地,像沈雁冰、老舍、陶行知等都曾是这栋小楼的常客。郭沫若在此先后创作了《屈原》《棠棣之花》《孔雀胆》等历史话剧。这也是他创作生涯最重要、最辉煌的时期,“天官府8号”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据有关史料记载,大致可以了解郭沫若在天官府时期的工作和创作成就。
深入战区慰劳
为了鼓舞前线将士的杀敌士气,郭沫若带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简称第三厅)组成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抗敌宣传队,前往各战区进行抗日宣传慰劳。
1938年4月,抗敌剧团赴台儿庄前线慰问演出。1938年8月5日,第三厅组成“武汉各界慰劳抗战将士委员会”,后更名为“全国慰劳总会”,负责监督和商讨捐款的运用和分配,采购、运输珍贵药物和医疗器械等至战区,配合第三厅文字宣传处组织民众发起“慰劳信运动”。此外,还组织前往各伤兵医院演剧、唱歌、放映电影、散发慰劳品,并帮助伤兵从事缝补、洗衣、理发、写信等服务工作。1940年夏,该机构被移交至谷正纲主管的社会部。
战时文化繁荣
1940年11月1日,国民政府政治部所属“文化工作委员会(简称文工会,于1945年解散)”在天官府8号正式成立,根据周恩来“要造一个声势,以显示我们的力量”的指示,以郭沫若为首的文工会领导层决定于11月7日晚在纯阳洞中古电影制片厂新建的“抗战建国纪念堂”(抗建堂)举办一次盛大的招待会,藉以扩大抗日救国的宣传和影响。
是时,作为国统区抗战文化堡垒的第三厅和文工会,名人荟萃,作品纷呈,引领了我国西部地区战时文化的空前繁荣。这些进步的文化人士不畏政治高压、经济困难、资料匮乏等情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多种斗争形式,或著书立说,或讲学论争,或从事文学艺术的创作活动。他们高举抗日爱国民主大旗,向灾难中的中国发出“狮子般的吼声”,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政策的威力,在我国抗战大后方的文化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内国际宣传
由第三厅第六处负责,分为戏剧宣传、电影宣传和美术音乐宣传。
戏剧宣传方面。戏剧宣传主要人员有洪深、马彦祥、应云卫、程步高等,主要工作是编辑抗战剧本与改订剧本,撰印戏剧新闻,召集临时话剧队赴乡村工作,并改良旧戏本交各剧班上演,同时训练旧剧演员。此外,还曾派遣抗敌剧团前往鲁南进行慰问演出及开办“战时歌剧演员讲习班”等。
电影宣传方面。第三厅的电影宣传主要由中国电影制片厂开展,阳翰笙为中国电影制片厂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从成立到1940年10月第三厅改组的两年中,共拍了11部故事片和几十部新闻纪录片,如《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抗战特集》等。这些影片,不仅在国内激发了人民群众的抗日斗志,而且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美术音乐宣传方面。美术音乐宣传由第六处美术音乐科负责,主要任务是主办美术展览会,组织漫画宣传队赴各地巡回工作,主持各种集体游行歌唱等。叶浅予和张乐平领导的“漫画宣传队”,从城市、乡村到部队,向人们展示着一幅幅讽刺辛辣、寓意深刻、鼓动性很强的漫画。音乐家冼星海、张曙、沙梅等人组织和领导了武汉三镇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成立指导大大小小的歌咏队和合唱团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此外还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抗日救亡歌曲,如《到敌人后方去》《游击军》《我们在太行山上》《壮丁上前线》《义勇军进行曲》和《大刀进行曲》等。
郭沫若还聘请日本反战作家鹿地亘夫妇和绿川英子组成第三厅第七处,开展有声有色的对外宣传,主要负责研究日本情况,并以对日宣传为重点。
争取报刊宣传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形势任务的发展,需要对各种群体进行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报刊这一大众媒介因其传播范围广泛、影响大,成为赢得抗战舆论、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阵地。郭沫若十分重视这个重要阵地,他在《战时宣传工作》中强调“报纸是战时宣传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为适应抗日救亡宣传的需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1937年8月24日,郭沫若积极筹划并担任社长的《救亡日报》创刊。郭沫若为《救亡日报》投了大量的稿件,如《有感》《到浦东去来》《忠告日本政治家》《前线归来》《希望不要下雨》等。
文工会通过发行刊物扩大抗战宣传的范围,还创办了世界语刊物《中国报导》《七天文艺》《国际问题周刊》以及《新蜀报》专栏。这些刊物贴近群众,内容写实,起到了重要的教育和宣传作用。
1940年,孩子剧团在重庆出版《抗战儿童》杂志,郭沫若题写了《大人物与小朋友》的诗,号召孩子们“要知道生之可贵,但不可苟且偷生。要知道死不足惧,但不可轻易言死。生要生得有精神,死要死得有气概。要永远学习大人物的本领,要永远保持小朋友的心情。”
此外,郭沫若还先后给《抗战文艺》《文学创作》《野草》《文化杂志》等报刊撰稿,发表了大量宣传抗日救国的文章,并着力编印抗日书刊,如《敌寇暴行实录》等。
在渝期间,郭沫若本人及他领导下的第三厅,在报刊宣传争取舆论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系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