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4年04月22日
□冉小平
理发,是每一个男性朋友都必须要面对的头等大事。
小时候,家住农村,乡亲们都管理发叫做剃脑壳。每月固定的某天,村里请的剃头师傅都会准时挑着热气腾腾的担子,一大早前来给大人小孩们免费理发。通常,由于师傅来得比较早,小孩们大多都还没起床,于是,家长们就把自己家的男娃娃一个个从被窝里揪出来,再“扭送”到院坝里交给手持推剪的理发师傅处置。因此,对于小时候的我和小伙伴们来说,理发无异于一场唯恐避之不及的清晨噩梦。
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踏入中学校门后,理发的事已不再需要大人们监管了。每到长发长出,找父母要上三五角零钱,随便找个理发小摊,一个标准的小平头分分钟给你搞定。
20世纪90年代初,去数百公里远的外地上学,温州发廊成了我和同学们的首选。那时,即使口袋里的孔方兄少得可怜,也要节衣缩食抓好面子工程。而温州发廊凭借装修考究、手艺过硬很是吸引眼球。彼时,发廊里年轻漂亮的理发师姐姐不但可以根据你的头型和身材设计出最时尚的发型,末了还要喷上香气扑鼻的保湿摩丝或是定型发胶,让你在女同学面前精神焕发、帅气十足。因此,那几年我和同学们对带有“温州”两字的发廊一直情有独钟,趋之若鹜。而遍地开花的温州发廊,也成为一个时代的美好记忆。
参加工作后,小镇上的街边理发店成了我常去光顾的地方,一来收费合理,服务热情,二来省时省事,方便快捷。不过,那些理发店的师傅通常只会理平头、剃胎头、刮光头等基本手艺。由于面向大众,价格不高,且是理发、洗头、吹干、修面、掏耳等一条龙服务,因此很受普通民众的青睐。特别是每到赶集日和春节前,“排排坐,剃脑壳”就成了别具一格的乡村一景。
2015年前后,自助理发已在我们这里逐渐流行起来。身边一些喜欢动手的亲朋好友开始买来电动理发器具,对着镜子给自己理发。自助理发的好处是不用到理发店排队,随时在家都可以理,不耽误时间;再者,还节省了到店理发的费用;第三是干净卫生,避免了头癣等传染病的交叉感染。
看到别人都是自己动手,我自然也不甘落后,网购一套理发器具。弄懂使用方法后,就撸起衣袖对着镜子立马开干。说起容易做起难,前面的头发还勉强好打理,但后脑勺的就只有跟着感觉走了。一番操作下来,整个头就像学徒犁过的冬水田,凹凸不平、深浅不一,让我出尽了洋相。不过,事已至此,只好买个帽子,再捂它个严严实实,以免让人笑话。第一次自助理发,就如此草草收场。
常言道,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自助这条道走不通,“妻助”总可以吧?于是,我把这套工具交给了妻子。起初,妻子还有些畏手畏脚,不知该从何下手。在我的一再鼓励下,通过三番五次不断摸索和练习,如今,她已变身为炉火纯青的“专业”理发师了。我开玩笑说:“等你退休了,就去开个理发店。”妻子反问我:“都像你这样在自家理发,我那理发店估计刚开张就得关门了。”
妻子的话竟让我无言以对。不过,那些关于理发的趣事,却让我时时想起,回味无穷。
(作者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文旅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