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开展,将展出895件/套 设有青铜器、陶瓷器两个修复室,体验文物修复
版次:003 2024年04月23日
笑容可掬的汉代乐团俑
迄今为止,三峡库区考古发掘出土的最大的青铜马。
出土于奉节鱼腹浦遗址的“三峡第一陶片”
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的大圆漆盘
涪陵小田溪遗址出土的战国玉具剑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
本报讯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4月22日,由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主办的《妙手匠心 重现华光——三峡出土文物保护利用展》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楼临展厅开展。
本次展览面积约1200平方米,共展出三峡地区各区县出土文物895件/套(珍贵文物198件/套,其中包括一级文物15件/套),是重庆近年展览文物总数量、珍贵文物数量最多的一次。包括战国玉具剑、汉“蛮夷邑长”铜印、汉辟邪座羽人青铜连枝灯、东汉辟邪陶摇钱树座、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的大圆漆盘等重量级文物将首次向观众展出。
除了展示的重磅出土文物之外,还展出了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利用图片80余张、实物或模型19件/套、物理互动体验系统点位7个、视频45套(包含专题片、动画等)、数字监测平台/系统点位4个,采用多媒体解读、信息可视化等多元手段,对文物保护利用成果进行了更充分的阐释。
同时,展厅现场设有青铜器、陶瓷器两个修复室,不仅可实时展示文物修复工作情况,还能让观众零距离走进文物修复“现场”,亲身体验成为“文物修复师”。
此外,本次展览还准备了出版物近千本、文创产品近百件,观众可在观展之余将三峡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带回家。
作为长江标志性河段,三峡是长江上游人类文明的重要源头,在迄今世界最大的文物保护工程——三峡文物保护工程中,重庆三峡库区开展了849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18.3万件,是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的生动见证。
重庆市将进一步加强三峡文物系统性保护管理,构筑三峡文物核心价值谱系,完善三峡文物展示传播体系,用丰富多元的手段,讲好“三峡故事”“长江故事”“中国故事”。
据悉,该馆的壮丽三峡展厅已改陈完毕,将于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
纵深
这些宝贝,先睹为快
“三峡第一陶片”
红陶片出土于奉节鱼腹浦遗址,陶片为红褐色、泥质、质地疏松,纹饰似画印纹。
陶器通常被认为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要标志之一。这件红陶片的发现,证明距今约7500年的鱼腹浦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它为探索三峡地区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带来一缕曙光,被称为“三峡第一陶片”。
西汉大圆漆盘
记者在现场看到,展厅中的一个玻璃展柜中居然装了半箱水,水中居然还泡着一件文物。据介绍,水中泡着的是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终评的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的大圆漆盘,这也是它首次面向观众展出。
展览策展人、三峡博物馆文物保护与考古部副主任赵雄伟介绍,大圆漆盘是2023年12月关口西汉一号墓出土的代表性文物之一。关口一号墓位于武隆区江口镇蔡家村乌江右岸,为长方形竖穴土坑木椁墓,墓内常年处于满水状态,且未被盗扰破坏,共出土漆器、木器、竹器、丝麻制品、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680余件,其中竹木漆器640余件套,包括漆壶、漆耳杯、漆盘、漆盒、木牍、木船、木俑及彩绘车马器等。根据出土的告地书判断,关口一号墓年代为公元前186年,其主人为“御史昌”。
如此珍贵的文物怎么泡在水中,难道不怕泡坏了?原来这件漆盘经过2000多年的饱水埋葬,木胎成分大量流失、细胞壁结构被破坏,已经无法维持木材本来的强度来抵抗干燥时产生的卷曲开裂,需要保持出土文物的原状,抑制劣化的发生,从而采取饱水状态保存,并根据饱水环境的pH、电导率、浊度等水质指标不断更换去离子水来避免微生物的威胁,为后期开展脱水定型做好深度清洁准备。
战国玉具剑
玉具剑出土于规模较大的巴文化墓葬——涪陵小田溪遗址12号墓,是目前巴文化遗址出土剑饰最全的一件。玉具剑剑身长茎,脊呈直线,前锷收狭而锋锐。剑饰多为青玉质,外立面均经抛光处理。玉具剑是一种隆重豪华的佩剑形式,从该剑的身、茎比来看,属“上士之剑”,仅见于汉代诸侯王等级的墓葬。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杨新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