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万州土城墙百姓不叫城墙,称其为堡坎; 明朝时城墙规模最大,周长达五里
版次:009 2024年04月23日
明朝“路引”
万州旧城墙遗址
□牟方根
“过去,它承载着古万州的历史记忆;曾经,它见证了三峡库区百万大移民;如今,它化身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重生江畔。”它,就是因三峡工程搬迁于2014年,复建在万州长江南岸沱口集装箱码头的万州旧城墙。这段形如长城的旧城墙,全长129.76米,高5.4米至7.6米,宽3米至13.2米,包括大南门、水门、城墙三部分,质朴苍劲,浑厚庄重。
近日,笔者到万州旧城墙采风。我们考证到:万州老城墙在明朝时期形成“周回五里,高一丈五”的最大规模。那时,官府对进入城墙的人员会实行严格管理,需要得到批准并获得一种类似介绍信、通行证之类的公文。这种公文,史称“路引”。
一
明时规模最大,老城墙“周五里”
在6300余公里的长江沿岸,坐落着大小上百座城市,其中有一座“上束巴蜀,下扼夔巫,引三江而控荆楚,川泽迂回,百舸争流,万川汇而群峰簇”的城市,这便是万州。然而,如此兵家必争之地的战略要冲,万州城却出现得相对较晚。究其原因,主要是万州在东汉以前一直没有独立的建制。直到汉建安二十一年(216年),蜀汉以鱼复县、朐忍、汉丰县、羊渠县及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市)之巫县、北井县6县为固陵郡。其中羊渠县是“分江南朐忍县地”而新置,为万州建县之始。据《清同治增修万县志校注》记载:“羊渠县置羊飞山下,在县西南五十里。”即县治在今天的万州区长滩镇。
蜀汉建兴八年(230年),后主刘禅为阻夷,分羊渠县部分地方置南浦县,治所位于今万州区南岸,万州县城也从长滩镇搬到了现在的江南。公元280年,西晋太康灭吴后,羊渠县并入南浦县。
西魏废帝二年(553年),改南浦县为鱼泉县,徙治江北(原万州区环城路一带,现位于三峡水库淹没线下)。徙治江北的原因,《清同治增修万县志校注》记叙:“后魏置鱼泉县,以土地多泉民赖鱼罟为名。今治环城泉最多,足为命名之实证。”另外,还有两个因素对万州县城从江南搬到江北也起了一定的作用:一是江北优越的地质条件;二是中国自古就有坐北向南的方位意识。从此,万州的治所不再发生改变,城市的雏形也在此时开始形成。
中国历史上的古城池,超过70%以上呈方形。由于鱼泉县治,在今万州北山与苎溪河的坡地上,县城北宽南阔,由山顶至长江逐渐扩大,形如水滴。为此,人们依山就势,夯土为城,营造出呈水滴状的城市环境。
唐宋时期,万州传统的手工业和商业在原有的基础上均有所发展。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万州城市日渐兴旺。宋代诗人范成大创作的一首五言诗《万州》,就对当时的万州城进行了生动的吟诵:“晨炊维下岩,晚酌舣南浦。波心照州榜,云脚响衙鼓……官曹倚岩栖,市井唤船渡。瓦屋仄石磴,猿啼闹人语。”
明朝,万州的城墙修筑得到加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万州知县龙济筑起一座高1.2丈高的城墙。正德六年(1511年),知县孙让将城墙高度增加到1.5丈。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知县成敏贯再度扩建。在历代知县的持续努力下,万州城形成了一座周长5里、高1.5丈的较大城垣。整座古城滨江依山,北面和西北面都有山,东南面开阔。如此而生成的古城,后有倚靠,还有水绕,位置极佳,实为吉利平安如意之地。
二
万州老城墙,以前不叫城墙叫堡坎
城墙,作为防御性建筑,理应城里城外看城墙都是墙。然而,至明代中期以前,万州旧城却为挡土墙——城外看城有城墙,城内往外看却不见墙。古万州的土城墙,百姓不叫它城墙,而喊它堡坎(即挡土墙)。古时的万州旧城墙,没有东城墙、南城墙、西城墙的称谓,倒是有东堡坎、南堡坎、西堡坎之说。
随着国力渐强,明万历三年(1575年),开始将万州旧城墙沿江一带改为石筑城墙。清代,万州城墙经多次修缮,从易坏的土质城墙全部变为坚固的石质城墙。
中国古代城池,一般都会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设城门、建城楼,而万州古城,最初只在东、南、西三个方向各设了一道城门,北向无门。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备不虞而设了2个取水门,叫做小南门和小西门,城北仍无门。此时的万州旧城规模:周三里,为门五。对比明代中期以前的土城墙,石城墙规模缩减了两里。门五分别为东门、西门、南门、小南门、小西门。
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明朝时期,万州旧城墙,一墙之隔,在墙内居住的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居民,其对象主要是贵族,以及为他们服务的手工业者、商人等。而在城墙外,从事种地的农民,一般是不能随意离开自己耕作的土地的。农人若有事需进城,是要开具“路引”的。
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朝建立后,并没有立即制定统一的基层组织框架,各地的乡里组织有的是从原来的元朝延续下来的,也有的是重新组编或创立的。到洪武十四年(1381年),朝廷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里甲制,乡村社会原有的基层组织基本上都被整合到这个统一的制度框架中。里甲的编制方法是:每110户编为1里,由丁粮最多的10户担任里长,其余100户则称为甲首。各里中无力承担差役的鳏寡孤独人户,则代管于110户之外,称为畸零户。10名里长以10年为一个周期轮流应役,先后顺序根据丁粮多寡预先编排,每年由1名里长率领10名甲首充当差役,并负责“管摄一里之事”。
明代里甲制还明确规定:“凡民邻里,互相知丁,互知务业,俱在里甲。农业者,不出一里之间,朝出暮入,作息之道互知焉。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这意味着农民必须留在自己所在的村庄或地区,不得随意远离土地范围一里。如果农民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地方到其他地方去,需要得到当地官府的批准并获得“路引”。同时,各级官府还在交通要塞设立巡检司盘查,如果没有“路引”或与规定的不符,路人就会受到制度的约束。
三
沱口复建,再度矗立平湖岸边
明朝实行的“路引”制度,是洪武之治的一项重要措施。洪武之治又称洪武盛世,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内容包括: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由此,为了限制人口流动,将人口束缚于土地上的“路引”,应时而生。
探究其因,明代最重要的税种就是人头税和土地税。如果人跑了,地荒了,上哪儿收税去?因此,朝纲便作出了限制人口流动的规定。但有时候又不得不让他们离开所属地,比如进城公办、外出经商、探亲访友什么的,“路引”也就出现了。
申请“路引”的程序是:当事人先向本乡里甲申请,再呈报州县审核,核准之后发给“路引”。其上一般填有执引人的姓名、籍贯、年龄、住址、事项原因、起止地点、返回期限等,以备关津要路查核。
对违反“路引”制度者,《大明会典》规定:“凡无文引,私度关津者杖八十,若关不由门,津不由渡,而越度者,杖九十。若越度缘边关塞者,杖一百徒三年。因而外出境者绞,守把之人,知而故纵者,同罪。失去盘诘者,各减三等,罪止杖一百。”
直到明朝后期,“路引”制度还一直保留着。只是官衙对“路引”的盘查与检验,不似朱元璋时代那般苛严而已。一旦遇上官府严查的时候,没有携带“路引”的流动人口,还是要惹麻烦。崇祯帝末年(1644年),满目疮痍、兵戈四起的明朝尽管已经进入崩溃与瓦解的边缘,但兵部尚书仍派官兵“分投街巷,望门审验”流动人口……
关于万州旧城墙,随着历史的变迁、年代的久远,加之自然风化和地势沉陷,坍塌比较严重。到20世纪90年代,万州旧城墙仅存大南门、水门及部分城墙,只剩下了150米左右,成了老万州人深深的乡愁。
1994年底,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开工,万州旧城墙及城门被纳入需保护的地面文物之一。2002年,万州下半城即将淹没在滔滔江水之前,万州旧城墙的一砖一石也成为“移民”,被编号实行保护性拆迁。2014年,拆除置放的万州旧城墙砖石,在万州区江南一个叫沱口的码头实现异地原样复建,再度以恢宏气势矗立在江水清澈的平湖岸边,呈现在世人眼前。
(作者系重庆市万州区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