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0 2024年04月24日
□陈小林
春节、元宵节,重庆人家总要吃汤圆,汤圆在听觉上与“团圆”音近,吃汤圆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好像不这样节日就少了团团圆圆、甜甜蜜蜜的韵味。不是年节重庆人也喜欢吃汤圆,汤圆的“圆”的形状给人视觉愉悦,美观中蕴含着和谐。人们向往“圆”追求“圆”,希望吃汤圆给亲人、朋友和自己,带来圆圆的梦、圆圆的爱、圆圆的心情、圆圆的运气。
“包打汤圆不散”原意是,制作汤圆的技术好,汤圆搓得玉珠溜圆,煮出来的汤圆温润晶莹,不破皮,不浑汤。重庆人生性幽默、诙谐,编有许多把生活中的事物、现象与吃食联系起来的“言子”,因为喜爱汤圆,汤圆俚语也就特多,如:比喻办事牢靠,稳操胜券——“包打汤圆不散”;有成功的预期——“吃定心汤圆”;不着边际的想法——“幻想汤圆吃”;劝人少管闲事——“先把各人稀饭吹冷,莫管汤圆烫人”。
重庆人包打汤圆不散名副其实,汤圆品种变化多端,口感滋糯醇鲜,名称也五花八门,按形状分:有大、有小,有扁、有圆;按皮料分:有糯米、有杂粮;按心馅分:有甜、有咸,有荤、有素;按烹制方法分:有煮、有蒸、有炸还有炒。
今天,“煮”几碗具有重庆特色的汤圆给大家尝鲜。
“醪糟汤圆”,醪糟汤圆吃起来柔糯滋润,酒香甘醇,具有补血养颜的功能。民间制作醪糟汤圆是一种老少乐呵的事,醪糟汤圆可简可繁,可在醪糟里加包心馅的汤圆——醪糟小汤圆;可在醪糟小汤圆中再加鸡蛋花的汤圆——桂花汤圆。重庆最草根、最大众的要数醪糟掐掐汤圆,汤圆面揉匀搓条,待醪糟水烧开后,把汤圆面掐成比指头略小的颗粒下到锅里,加白糖,煮熟即成。
“山城小汤圆”,这种汤圆每个仅普通汤圆的四分之一大小,一口一个,口感活泼,甜香滋润,沁人心脾。山城小汤圆的独特,主要在于皮薄小巧,包上用黑芝麻、核桃仁、花生仁、白糖和猪板油精制而成的馅,煮熟以后,滑润溜圆,白里透黑。形似龙眼,色如美玉,装在青花瓷的小碗里,简直是一件艺术品,让人不忍下箸。观摩高手包汤圆亦是一快,掐面、裹馅,搓制,不过眨眼工夫,只见纤手翻飞,玉珠纷落,谈笑间汤圆已熟。
“鸡油汤圆”,为保证汤圆滋润爽口,按惯例,要在汤圆心馅中加入鲜猪边油。有大厨用鸡油替代猪油,制成的鸡油大汤圆,皮薄柔糯,甘醇滋润。当你用筷夹开汤圆时,汤圆汁水中显现一个个黄色油珠,色泽明快,香气扑鼻,心馅中的瓜圆、桂花、蜜饯在鸡油的滋润下各显其妙。
“过桥汤圆”,源于涪陵麻柳镇,这种汤圆的制法与吃法与众不同,汤圆面皮中加化猪油,以增加汤圆的光洁,汤圆心子核桃仁较多口感特别酥香。另用炒得很香磨得很细的黄豆面、白糖粉制成蘸味碟,汤圆“过桥”蘸而食之,有又香又爽口的黄豆面的解腻,食者胃口大开。
“肉汤圆”,江北某餐厅的肉汤圆,在重庆堪称一绝,其有三个特点:一是汤圆皮,一般汤圆是用生汤圆面揉匀包馅搓制而成,肉汤圆却要用部分生汤圆面煮成熟芡与生汤圆面和转揉匀制成“三生粉”再包馅;二是汤圆心馅,心馅用肥瘦猪肉加芽菜、榨菜和豆瓣制成;三是汤圆的煮制,汤圆先在开水锅中煮至半熟,再转入用猪骨、老姜,黄豆芽、墨鱼、金钩制成的汤中煮熟。让其吸收骨汤的美味后,连汤带汤圆进食。汤圆滋糯,心馅爽口,汤味鲜醇。
“腊肉汤圆”,万州腊肉汤圆用瘦多肥少的腊肉,煮到七成熟切颗,加入剁碎的鲜猪肉、盐、味精,葱白颗和匀成心馅。包在糯米粉中,搓成椭圆形,煮熟后装碗还要加酱油、小葱花、胡椒面调味。这种色泽洁白、咸鲜糯嫩、口感丰富的汤圆包管让你爱不释手。
“心肺汤圆”,你吃过加臊子的麻辣汤圆吗?彭水县郁山古镇的心肺汤圆又是另一种风味,拇指大小的汤圆以豆干、冬菜为馅,在肉汤中煮熟,用猪蹄、猪肺、猪心、猪舌为臊子,加葱花、蒜米,撒上辣椒面、花椒面、白胡椒面而食。汤圆素馅,加荤臊、荤汤,味中有味,口感舒适,营养丰富。
“四喜汤圆”,汤圆多名号,名号表内心,渝中区有四喜汤圆。一碗四个,芝麻、豆沙、鲜肉、酱肉四种味道,咸甜兼备。圆球形、长圆形、橄榄形、桃形四种造型成型美观。这里的汤圆是意寓“福、禄、寿、喜”,还是庆贺“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这只有食者根据自己的心情去感受了。四种形状的汤圆你在吃的时候可以区分出来,黑芝麻馅是圆球形,豆沙馅为长圆形,鲜肉馅是桃形,酱肉馅呈橄榄形。
“四色汤圆”,在下川东城乡有一种风俗:家里的儿子或女儿谈恋爱时,对方初次来家做客,当父母的一定要用汤圆来款待,其寓意是吃了汤圆就会被“粘住”,使婚姻得以成功。当地的汤圆多为“形圆色白,馅多软糯”,后来有人嫌汤圆色泽单调、心馅单一,于是创制了“红、黄、绿、白”四种颜色,“鸡肉、虾仁、香肠、鲜猪肉”四种心馅的汤圆。一碗四个,四色四馅,象征着“双双会聚,各有异彩”。这种绝妙的创意,为“会亲”平添了一份欢乐气氛。
“绿豆团”,江津绿豆团是将汤圆粉包上用芝麻、蜜桂花、蜜樱桃、蜜橘饼、蜜瓜片、鲜猪油、白糖、冰糖粒等制成的心馅,做成汤圆,煮熟起锅沥干水分,滚上绿豆沙(可带糖)即成。曾几何时,绿豆团由单纯的糯米“汤圆”,变身糯米与大米牵手的“汤圆”,两种米面混合揉匀,包馅,蒸熟裹绿豆面而食,这不经意的改变,绿豆团不但味道更显香甜滋润,口感愈加层次分明。还告别了汤汤水水,无论堂食还是外带都非常方便。
“珍珠圆子”,以糯米粉加大米粉为面皮,包上芝麻、玫瑰、鲜肉、豆沙馅,然后在圆子外面粘滚上西米,因其成品外表的西米晶莹圆润,酷似珍珠。这种小点用料、制作和汤圆十分相似,可以说是汤圆的同胞兄弟。不过它却多穿了一件西米做成的外衣,且从水中走上了蒸笼。外观晶莹剔透,口感滋糯滑溜。
“酸菜炒汤圆”,汤圆一般都是直接煮着吃,炒来吃又是一种风味,把汤圆炸得金黄酥脆,起锅,然后炝香干辣椒和酸菜,接着倒入刚刚炸好的汤圆,适时颠簸炒锅,瞬间,汤圆浑身裹着碎颗酸菜,以及红小米辣椒圈。装盘上桌汤圆带着热烈的锅气,闻着就令人食指大动,轻轻一咬,汤圆还会爆浆。外酥内糯的口感,火热香甜的馅料,酸爽干香的配料轮番撞击舌尖,直达味觉巅峰。
“巫溪薯芋汤圆”,这种汤圆是高端宴席配点,市面很少见。土豆和芋儿煮熟捣泥精心制作成汤圆,在鸡鸭骨熬制的高汤中煮好后,舀入小汤杯内,添上火腿末、香菇粒、胡椒面、小葱花。色泽浅黄,形如珍珠,咸鲜火巴软。高汤是一种高端烹调原料,营养丰富,而土豆、芋儿是一种大众食物。含有丰富微量元素,且易于消化吸收。用土豆、芋儿与高汤配伍,本是反常规反传统的搭配,不经意间,居然符合养生食疗规律。真是煞费苦心,巧夺天工。
汤圆年年做,新意时时有,用火锅底料水煮、裹面包糠酥炸、加糖色拔丝、穿竹签串炸;水果味、鲜花味、巧克力味……另类汤圆纷至沓来。汤圆吃多了的重庆人,“幻想汤圆吃”成为过去式,遇矛盾不再“先把各人稀饭吹冷,莫管汤圆烫人”,谋事力求“吃定心汤圆”,做事总能“包打汤圆不散”。
(作者系重庆市烹饪协会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