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11 2024年05月07日
□李秀瑜
小时候,常听老人说:“一根田坎三节烂……”我不明其意。田坎也称田埂,现代汉语中田埂指田间凸起土地高于田块的部分,主要用于田间蓄水、农田分界。川渝地区人们习惯上称田埂为田坎。
川渝山区的冬水田田坎很窄,除分界、蓄水之外,田坎是供庄稼人劳作时行走之用。路人要想穿捷径走田坎,得小心翼翼,否则有可能滑跌至田里,弄得一身泥水。
冬水田在秋冬蓄存的雨水,待春来插秧,秋天收割水稻后又将残留的谷桩翻犁填埋于泥下,腐化为肥。有田就有坎,田坎是我国南方原始的水利设施,根据中美联合考古队1993年在湖南道县玉蟾岩发现世界最早的古栽培水稻的证据,我国先民规模种植水稻,距今已有约一万两千年的历史。冬水田几乎每根田坎都有一处或多处流水闸口,它是蓄水或放水用的闸门。雨天水满,农人铲开泥土放水,需蓄水时又铲泥堆堵其间,闸口约低于田坎,高于水平面。远远望去,田坎像画中的线条,断断续续地连接着那山那水。
不知什么时候,是谁为田坎取了这个不怎么好听却有艺术张力的名称“三节烂”,即“一根田坎三节烂”,又对应下句,“三穷三富不到老”。于是,老人们以此告诫子孙,胜不骄败不馁,人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有七八十年或百年时光。总之,这句话充满世事变化的哲理。
阳春三月,惊蛰春分交替,画友相约上山,到广阔天地写生作画。春分一早,大伙分别驾车至涪陵大顺乡高田村。弯弯绕绕的水泥路,连接着山上山下的梯田和座座农家小院。极目远眺,蓝紫色的远山、暗绿深褐色的树丛植被,簇拥着造型各异的农舍围栏,层层叠叠的梯田,水面倒映着山林和蓝天。盛开的油菜花、桃花、李花春意盎然地点缀着渝东的山乡村寨。
大家选好各自的绘画目标,然后支起画箱、画架,或油画或水彩,尽情于山野景观。可我则对映着天光山影的冬水田和弯弯的田坎来了兴趣。
丘陵山区的道道田坎将大地分割为不规则的层层块块,庄稼人用勤劳的双手,年复一年地变幻着春秋的颜色。正是这春绿秋黄的色块,培育创造了华夏的农耕文明。
此刻的冬水田还处于节气交换复苏的春意中,映着天山树木的田里平如镜面,没有庄稼、没有劳作。偶尔有几尾稻田鱼穿梭游动,泛起串串泥花,划破水面。深藏泥水下的泥鳅、黄鳝也不时在水底向上冒泡,荡起涟漪。这静动自然的田园风光,吸引着我。
于是我开始作画,逐步调整画布与大自然之间的色彩构成,把玩调色板上的原色、间色的奇妙变幻,品味“三节烂”的人生往事。(作者单位:重庆渝沪广告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