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城渝中 绕不开的烟火气

版次:010    2024年05月08日

□杨康

从江北过黄花园大桥进入石黄隧道,隧道口“重庆母城,人文渝中”几个发光大字,显得格外醒目,格外温馨。

14年前,拿着大学录取通知书,我坐了一夜火车,来重庆的第一站就是渝中区的菜园坝火车站。见惯了单调的青山绿水,眼里忽然充斥着江面、轮船、高楼、公交、立交桥……眼花缭乱和应接不暇中,渝中,给我留下了最初的印象。在狭窄的记忆和有限的认知里,渝中区几乎等同于重庆。

来重庆,心里一直惦记着一个地名——渝中区双钢路3号。读高中的时候,相比其他弱势学科,语文则更能带给我自信。因此,也就在作文的路上越走越远。当年有一本很火的《课堂内外》杂志,它的地址就是“双钢路3号”,我给他投过很多次稿。当我好不容易坐着公交车找到这个地方时,抬头一看,高耸入云的楼房比我老家最高的山还要高。

我放弃了直接去编辑部投稿的想法。可能是因为一本杂志,因为文学的缘故,因为它的高不可攀,这个地方在我内心变得神圣。进而,整个渝中区似乎都变成了一个中心,一个高点,一种遥不可及。

大学寒假,我去出版社实习,出版社就在渝中区七星岗。现在想不起来,当初为何去那里实习。但我只记得每天单程就要花一个多小时坐公交,那家单位同事们的重庆口音,真好听,那应该是最重庆的腔调了。

后来遇到巴南人、江津人、合川人,我总对他们“重庆人”的身份有一种不确定的感觉。直到多年以后,我始终无法修正我这样的偏见。仿佛渝中人,才算正宗的重庆人。

我想,应该不止我一个人有这样的偏见吧。也不仅仅在口音方面,光是解放碑商圈的流光溢彩,光是小什字的车水马龙,光是在那走一圈身上沾满的烟火气,都足以确定渝中作为重庆母城的江湖地位。

母城,就是兜兜转转都离不开的地方。大学毕业第一天上班的地方,就在江北嘴的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建筑工地。枯燥的工地生活,被对岸璀璨的灯火所安慰。尽管后来辗转去南岸区工作,又在茶园买房成家,但若出门逛街,大都选择地铁直达解放碑而非南坪。

渝中母城,更像是命中注定,离不了的温柔乡,绕不开的烟火暖。去渝北老丈人家,绕不开渝中。无论是东水门大桥的穿城而过,还是大佛寺长江大桥的远眺赞叹,从视线上,从心里的感觉上,离渝中都那么近……

去渝中,也仿佛成了习惯。排队几个小时,只为品尝一下藏在小巷深处的绣孃串串。蹲在路边的板凳上,只为品尝一口筋道软糯的豌杂面。先不去通远门,先不去十八梯,先不去好吃街……只需要在这里,走走、看看、听听、想想……一天的日子,就变得非常惬意。

虽然现在在区县工作,但是只要一回重庆,就忍不住想去解放碑。外地亲朋来重庆,我必定为他们安排一场能够满足于视觉味觉听觉的渝中之旅,把我内心私藏的渝中游、购、娱、食地图贡献出来。

我内心深处,俨然爱上了渝中,爱上了这里的烟火与日常。

(作者系中国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