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漆画家和他的巴人奇艺

他是“巴人漆艺”第三代传承人 将数千年历史传统工艺发扬光大

版次:009    2024年05月14日

非遗传人冯才志

冯才志作品

□胡雁冰

日前,公元前186年的重庆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入选2024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其代表性文物之一的西汉大圆漆盘,让我想起曾经关注过的人和事。由此,我再度拜访了一个人。

1两千多年前的艺术

2023年12月,武隆关口西汉一号墓共出土漆器、木器、竹器、丝麻制品、陶器、铜器、玉器等珍贵文物680余件,其中竹木漆器640余件套,包括漆壶、漆耳杯、漆盘、漆盒、木牍、木船、木俑及彩绘车马器等。可见,2210年前漆已在武陵山区广泛使用。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天然漆的国家,拥有悠久的漆文化传统髹漆工艺。古时把漆物品称为“髹”,这是我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发源最早、沉淀最深、外来影响最少的一种技艺,制作出的物品通常称为漆器。

中国传统漆艺发源于新石器时期,历经商周直至明清,漆器工艺不断发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重庆漆器,与北京漆器、扬州漆器、福州漆器并称为中国四大名漆器。

20世纪中叶,在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沈福文、教授何豪亮等一批专家带领下,恢复和发展了早已失传的金镂、堆漆、斑纹镶嵌工艺,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研磨彩绘、蛋壳镶嵌工艺,命名为“巴人漆艺”。这是对重庆漆器的继承和创新,其装饰技法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明代诞生的我国第一部漆工艺专著《髹饰录》,较全面总结了传统漆艺技法,其中专门列有“漆画”一条:“漆画……即古昔之文饰,而多是纯色也。”漆画从漆器上的一种装饰,逐渐脱颖而成的独立画种。

重庆漆画作为重庆漆器的一个分支,同样继承和发扬了传统工艺的技法特点。重庆有代表特点的研磨彩绘和蛋壳镶嵌技艺充分运用到漆画创作中,并辅以镶嵌、罩明、莳绘、彩绘、变涂、堆漆、雕填、晕染、晕金、针刻等丰富独特的工艺手法,再与相适应的各种漆相辅相成,赋予漆画深刻的内涵和多样的形式,既可工笔,又可写意;既可抽象,又可写实。山水、花鸟、人物,古代历史、神话传说、现实生活等,都是漆画可以表现的题材,有着充分表达的空间。

2他是非遗领军人物

说到漆画,必须要说到一个人,他就是被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军人物”称号的冯才志。

冯才志生于1957年,高级工艺美术师、重庆市巴渝特级技师、重庆市工艺美术大师。2023年3月成为央视书画频道签约艺术家。冯才志1977年从事漆器工艺美术品装饰绘画工作,1979年就读工艺美术漆器专业,师从四川美术学院肖连恒、万常沛、何豪亮、黄唯一等名师,从事美术设计创作四十多年。

1997年,他创办“重庆川艺美术行”,2006年成立“重庆市大志漆艺美术工作室”,主要从事巴渝漆画漆艺的研究、设计、创作,并努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工艺、材料与题材、审美等相结合,形成独具地方特色及个人特点的重庆漆画系列。他的漆艺作品曾获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最高奖“精英奖”、中国书画“兰亭杯”漆画金奖、第七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最佳创作奖”等全国奖项,作品被上海市博艺术组委会、重庆美术馆、中国联通及有关院校等多家单位及个人收藏。2023年,《花卉》《金秋》入选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世界美术家大辞典》。

冯才志博学才大,不仅是美术家,2021年还获评首届“巴渝特级技师”称号。同时也是书法家,其书法及漆艺作品被中国邮政、澳门邮政、中国国际集邮网等单位制成邮票发行。

3冯氏技法独具创造性

2016年6月,“巴人漆艺”被列入“重庆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原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沈福文是第一代传承人,张书瑶、何豪亮等是第二代传承人,冯才志是第三代传承人。

沈福文早年东渡日本,学习“莳绘”技法并带回国内传习,在此基础上发展创造了重庆本土的研磨彩绘等技法,为我国漆器制作工艺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张书瑶为沈福文弟子,专攻传统漆器研究。冯才志则在他们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性:

探索漂漆技法。他将传统土漆与现代多种复合漆按比例调配,并通过创新性“水面漂浮技法”创造出全新且独特的画面表现效果及多种肌理纹路,使每幅作品独一无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

线描技法。通过创新性运用传统工笔画的基础技艺,以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将传统线描工艺与漆画形式开拓性融合在一起,展现独特的“点线面”艺术效果,制作出材质美、蕴蓄美、肌理美和工艺美的独特画面。

多层肌理埋色技法。通过对材质与打磨工艺的研究创新,诞生出多层埋色、多层罩金、多次打磨的复合工艺,使漆画具有其他任何已有画种所不具备的画面表现效果及变化能力。

此外,工笔漆画以描金线、填色、彩绘等表现手法进行的创作;写意抽象漆画用绘、嵌、变、刻、堆、磨等变形装饰表现技法进行的创作;写实漆画,运用彩漆彩绘刻画为主要表现手法的创作,重点在于人物形态和情感的细致刻画,神态逼真,栩栩如生;写实磨漆画,以彩绘、贴金、镶嵌、磨彩为主要表现方法的创作,手法重点在“磨”。

其中,磨漆画是漆画的主要形式,它既能表现工笔、年画、水墨等中国画的魅力,也能淋漓尽致地发挥水彩、油画、木刻等西画的风格。它既能远看,更能近观,会让人忍不住想要去触摸、去感受、去对比画中那些凹凸起伏、光泽转换、糙细变化和肌理。由于漆质考究,且罩漆打磨后再罩漆,反复多次,使得磨漆画耐久、耐磨、耐酸、耐腐、耐冷热,能够自然保存千年不变。

他的这些探索,得到专家广泛称赞。2011年5月20日,83岁的四川美术学院资深教授何豪亮手书《才志漆道》,赠予喜爱的弟子冯才志——

常言道:“漆有万法,体性无殊,不可舍法,取法,非法,非非法;画本一乘,根源有别,故说下乘,中乘,上乘,上上乘。”

通观才志漆道表现技法有彩绘、雕填、针刻、镶嵌、堆漆、罩明等,可贵的是还创造了一种才志非法即浮漆浸渍法,天然成趣,效果奇美。其作品《菊》《金秋》《秋韵》《峡江晨曦》《峡江彩云》《峡江轻舟》等多幅作品参加省市全国展出并获大奖。并有三十多年的工艺美术设计实践和绘画创作经验,中国书法也别具一格。才志的漆器、漆画、书法均为上乘作品。为了弘扬巴渝漆文化,志于道的年轻人,应把重庆具有数千年的巴人漆艺继承发扬光大。

4漆画飞入寻常百姓家

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是意思相反的成语,笔者把它们组合在一起,是想表达冯才志的漆画正“飞入寻常百姓家”。这里的“巴人”也指“巴人漆艺”。由此,笔者甚至脑洞突开:“下里巴人”这个成语是否就“出产”自巴渝呢?

尽管国家和各级政府有一些扶持和帮助,非遗传承仍是一项比较难的事情,大多数项目或多或少都存在曲高和寡、后继乏人、资材短缺、场地难找、造血无力等问题。

冯才志自身做了一些努力,突出的有三个方面:

一是把创作室搬到南山街道主干道边一个门面里,离游人如织的黄桷垭老街只有几百米远。这样从相对“封闭”的“自创自赏”状态变成比较开放的“自由众赏”状态,这让更多的人对漆画有所知晓;二是面向社会招收学徒,增加喜欢这门艺术的爱好者,并从中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传承人。他对弟子说,漆画既要强调材美工巧,突出工艺手段和物质材料的独特价值,大胆开拓新材料和新技法。又要强调现代设计理念,勇于开拓新的题材创作领域,使两者有机结合,让漆画的艺术表现更富现代性。在创作中,他始终要求把审美放在第一位,以诗化的心灵去感知生活的诗意,通过优美的艺术形式和创新的技法表现生活的美丽;三是漆画作品有了四个变化,即观赏品向工艺品、大画幅向小尺寸、广义化向地域化、单一性向组合性转变。

工艺品和小尺寸能满足更多欣赏、适应更多人群需要,从而增加自身造血功能;地域化和组合性可更好推介重庆的风土人情,对外地游客更具吸引力。这是近几年我去探访后看到的欣喜变化,这一点对于其他类似的、面临同样问题的非遗项目,或可有一些启示……

(作者系重庆市作协会员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