嗜好不同的书目

□衣堍

版次:011    2024年05月21日

“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近日,在《曾国藩家书》中读到此句,大为欣喜,如遇知音。

这是1843年曾国藩写给胞弟温甫(曾国华,1858年战死在安徽三河镇)信中的话,他在教六弟如何读书。这段话的前后文是这样的:“学诗从《中州集》入亦好。然吾意读总集,不如读专集。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吾之嗜好,于五古则喜读《文选》,于七古则喜读昌黎集,于五律则喜读杜集,七律亦最喜杜诗……”

刚刚过去的读书月,许多机构(出版社、书店、作家协会等)都在发布推荐书目,一些作家学者都在撰写文章推荐书目,在即将到来的毕业季里,也会有一些大学校长发布他们认为的此生必读书目。

搞这样一些活动,无疑是好的。不过,作为读书人,我总是当热闹看看。

在我看来,推荐书目的人,不可能穷尽世间所有的书然后再辨别出优劣,只是因为机缘巧合,他读到了影响一生的书。比如,让我爱上读书的《铁道游击队》,人人都喜欢吗?我曾反复读过五遍的从维熙中短篇小说集《燃烧的记忆》,现在读来依然兴味盎然,然而它到底有多好呢?它在当代文学史上并没有地位,就是从维熙本人也并不看重它。但对于我来说,它就是好书,一本让我读不厌的好书。

无独有偶,我的大学当代文学老师杨彬,在马识途110岁生日那天发表了一篇文章《<清江壮歌>的革命文学魅力》。文章认为,当代文学史低估了马识途《清江壮歌》的文学价值,杨老师认为《清江壮歌》应该纳入“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旗谱》《红岩》《红日》《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红色经典长篇小说之列。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读到马识途这部描写革命先烈在恩施战斗的故事,杨老师从此爱上了文学。这本书影响了她的一生,高中读文科,大学读中文系,并以当代文学研究作为职业。在杨老师眼里,可能没有哪一部小说像《清江壮歌》这样有魅力。

多年前,曾看到过张守仁(曾参与《十月》创刊的一位作家)一篇回忆读书的文章,在当时那个年代,张守仁只有一本《牛虻》可看,这本书陪伴了他十多年,都被他翻烂了。从维熙曾经也翻烂了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从维熙曾两度仿写杰克·伦敦的这本《野性的呼唤》,写了《伞》和《猫碑》。

张守仁眼里的《牛虻》、从维熙眼里的《野性的呼唤》、杨彬眼里的《清江壮歌》,就如我眼里的《铁道游击队》《燃烧的记忆》,亦如曾国藩眼里的五古之《文选》、七古之昌黎集、五律七律之杜诗。“此事人人意见各殊,嗜好不同”而已。

听到或看到这样的推荐,我的意见是,不妨找来看看。不喜欢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负担继而怀疑自己,他喜欢,只是因为机缘巧合碰到了而已;我不喜欢,是我们的嗜好不同而已。

(作者系重庆市石柱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