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 我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版次:003 2024年05月22日
云阳掌突蟾
毛杓兰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你我共参与”。
昨天,记者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举行的重庆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重庆近年陆续发现云阳掌突蟾、金佛山尖尾天牛、巫山黄芩、巫溪马铃苣苔等全球新物种,以及珞弄蝶、青篱柴等6种重庆新记录种。
另外,市生态环境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卫介绍,全市现有野生维管植物近6000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800余种,江河鱼类18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84种、动物128种,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60余种。
巫山黄芩
巫山黄芩,是在2023年5月的一次野外调查中被首次发现,经过资料查阅和形态学对比后被最终确定为植物新物种,生长在五里坡保护区落叶阔叶林中。其主要特征是苞片有3~5个浅波状圆齿和毛状边缘;花冠外有密毛,花冠喉部和下部有长短柔毛,唇部有舌状紫红色斑点和分散的紫红色斑点。
巫溪马铃苣苔
巫溪马铃苣苔叶基为莲座状,叶片表面有锈色长毛,花序梗长达15厘米,花呈深粉红色至紫红色,花期在5月至6月,分布于海拔1000米至1670米的潮湿石壁上。目前,在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仅发现3个居群约500个成熟个体,均分布在路边石壁上。
金佛山尖尾天牛
金佛山尖尾天牛是首次在中国大陆记录到的尖尾天牛属物种,反映出以金佛山为代表的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独特的生态价值。尖尾天牛属隶属于鞘翅目天牛科,为东亚地区所特有。其特征为各足纤细多毛;鞘翅细长,疏生刚毛,基部有一对生长有长毛的凸起,中部具有若干线条组成的图案以及鞘翅末端斜截。
云阳掌突蟾
2022年重庆发现并命名的云阳掌突蟾也是全球新物种。当年8月,重庆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专家在云阳七曜山市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时发现了这种掌突蟾,在对标本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后被确定为新物种。
全球新物种的发现只是重庆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缩影。重庆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是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的最后一道关口,独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孕育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郭发祥
新闻链接
水中视角
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 增加47种
长江十年禁渔是恢复长江水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今年已经进入了第四年。
目前,我市已完成市内14条重要河流及6个水生生物保护区布设监测点41个,常年开展鱼类资源监测。完成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流135个产卵场核查。
此外,我市加强水域生态保护修复,科学实施鱼类增殖放流,开展水生生物资源监测评估,2023年长江干流监测鱼类较禁捕前增加47种,鱼类资源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珍稀特有物种出现频率明显增加,水生生物完整性指数提升2个等级,促进水生生物资源从“休养生息”到“生生不息”转变。
空中视角
开展中华秋沙鸭
青头潜鸭等水鸟监测
我市已连续多年在江津綦河流域监测到中华秋沙鸭稳定越冬种群,通过建设观测网络,布设阴条岭、武陵山、金佛山、华蓥山4个生物多样性综合观测站及36个固定观测点,基本覆盖全市典型生态系统。重庆动物园繁殖珍稀野生动物45种249只,并首次成功救护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北领角鸮。
近年来,我市加快建设科学合理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目前全市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18个,占全市国土面积的15.4%,有效保护了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赖以生存的栖息环境。
为强化违法行为打击力度,会同多个部门开展“清风”“网盾”等联合执法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乱捕滥猎、非法交易野生动植物等违法行为,2023年,全市查处打击非法猎捕迁徙候鸟等违法犯罪案件484起。
陆上视角
开展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专项保护
通过开展城市园林绿化生物多样性及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中心城区城市绿地生物多样性监测,目前园林绿化常见维管束植物有1600余种;完成第5次城市古树名木及后备资源普查,开展古树名木“一树一策”专项保护复壮行动,3752株挂牌城市古树名木实现全覆盖。在乡土植物驯化、人工繁育及示范应用研究方面,共收集乡土植物种质资源400余种,推广应用60余种。我市还持续开展城市绿地红火蚁、加拿大一枝黄花、松材线虫病、美国白蛾等常态化防控,并持续深入推进“坡坎崖”绿化美化,修复城市生态。
2023年我市完成营造林50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2133平方公里、石漠化治理266.7平方公里、“坡坎崖”绿化美化220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1500余万平方米。
远郊视角
“植物大熊猫”崖柏拯救扩繁成效明显
市林业局保护处负责人表示,重庆大力实施珍稀物种拯救保护工程,持续开展了崖柏、银杉、疏花水柏枝和缙云黄芩等珍稀濒危植物的就地保护、人工扩繁及野外回归等工作。其中,“植物大熊猫”崖柏拯救扩繁,野外回归,异地适应性栽种成效明显;复壮3个缙云黄芩野生种群,野外回归1000余株;保护疏花水柏枝野生种群4个,野外回归1000余株。同时,完成全市黑叶猴、林麝资源调查,市域黑叶猴种群数量从2010年的202只增至263只,林麝分布区县增加至19个,已连续12年在綦河流域监测到中华秋沙鸭稳定越冬种群,珍稀濒危物种数量稳中有升。
新重庆-重庆晨报记者 陈军 实习生 敬丹月
相关新闻
重庆阴条岭首次发现濒危植物毛杓兰
近日,重庆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事务中心与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唐安军教授研究团队在阴条岭联合考察时,首次发现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毛杓兰。
据《中国植物志》(第17卷)记载,毛杓兰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在我国,毛杓兰主要分布在甘肃、山西和四川等省区的山地,生于海拔1500米~3700米的疏林下或灌木林中湿润、腐殖质丰富和排水良好的地方,也见于湿润草坡上。
在阴条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发现的毛杓兰,生长于沟谷灌木林林缘的崖壁上,海拔1948米,仅发现了3株,其中2株正在开花,非常美丽,颇具观赏价值。以其生长点为中心,在半径500米范围内,科考人员进行了仔细搜寻,但没有发现更多的毛杓兰植株。这意味着,该种群极小,需要严加管护,禁止采挖,不得破坏其生境。
毛杓兰在阴条岭的首次发现,不仅丰富了该保护区的植物区系,见证了保护成效,而且为研究毛杓兰的地理分布、演化及生态适应性等方面的科学问题,提供了新的素材。
新重庆-上游新闻记者 陈竹 巫溪县融媒体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