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昨晨在成都逝世,享年83岁
版次:006 2024年05月29日
魏明伦
魏明伦的书房
中国当代著名剧作家、杂文家、辞赋家魏明伦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5月28日晨在成都逝世,享年83岁。
80岁时,魏明伦曾被问及人生是否还有未完成的愿望,他一听便哈哈大笑:“我很满意,我说过自己是没有白活的人,值得研究的鬼。到了这个年龄,我享受的是天伦之乐和成果之乐。”
魏老已去,但正如他生前所笑谈,他仍将在他留下的戏剧瑰宝之中永不消失。
壹
台上扮演生旦净末丑
台下自修诗词歌赋联
7岁学艺、9岁登台,魏明伦有一个很实在的艺名:九龄童。初次登台,小小的他便一炮而红,大街小巷都知道魏家出了个戏曲小天才。
这离不开家庭熏陶。魏父是川剧著名鼓师,与川剧艺术家张德成、阳友鹤等人交往密切。当时年仅7岁的魏明伦耳濡目染,也对川剧如痴如醉。魏父见儿子聪明机灵颇有天赋,便干脆让儿子正式学戏。
于是,遵父命做伶人,魏明伦的戏剧生涯自此开始。
“我可能是中国作家中唯一一个拿不出小学毕业证的。”魏明伦毫不避讳小学肄业一事,甚至常常在记者面前拿这事自嘲。他说,自己的遗憾之一,是一辈子写不好字,所以很羡慕书法家,“因为我没上过私塾,小学没毕业,没拿过毛笔,没碰过宣纸,我写的字是一塌糊涂。”
但是,他有足够的底气,用文化成就而非一纸文凭证明了“没文凭不代表没文化”。
幼年的魏明伦台上扮演生旦净末丑,台下自修诗词歌赋。正是这样的受教育方式,赋予了他豁达的胸怀与洒脱的个性,“年幼辍学,躲过了学堂灌溉式教育,却又博览群书,思维自小就如野马般奔逸。”
他与著名剧作家李之华泉州清源山作对的趣事常常被人提起。
1984年的夏天,全国优秀剧本颁奖仪式在福建举行,与会者一同前往清源山参观。山上有李老君巨塑和李叔同墓,一道一僧。李之华即兴借用一句旧联向魏明伦讨对:“麦浪无鱼,绿柳垂丝空作钓”。
魏明伦片刻沉吟即答:“海峰有燕,乌云布阵枉张罗”。此对一出,引来一片赞叹。
等到行至李叔同石像前,李之华说:“我想到一联,你如果能对起,我将我的相机输给你:一僧一儒一道,大李小李老李。”
魏明伦脱口而出:“独生独养独苗,儿子孙子种子”。这一对联,不仅对仗工整,更妙在二人的尾句“大李小李老李”“儿子孙子种子”,都是电影名。
贰
创作《潘金莲》引争议
文战姚雪垠成文坛美谈
魏明伦12岁时,有一次,剧院正演出传统川剧《潘金莲》。演出间隙,他在后台翻阅郭沫若的《少年时代》,正读到郭老向他的嫂子表达爱慕之情的片段,忽然间,他向父亲提出了一个奇思:“假如恋嫂的郭沫若遇上爱叔的潘金莲,又当如何?”
这是何等违背常理的问题!父亲听后怒不可遏,拎起魏明伦就把他揍了一顿。
但“为‘潘金莲式’的女性‘翻案’”的念头一直留存在魏明伦的心里。在他看来,施耐庵笔下心狠手辣的潘金莲,实际上可怜而又勇敢——她深受传统礼教思想的荼毒,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杀夫,但另一方面也表现出她具有妇女解放意识,敢于蔑视权贵、追求自由与真爱。
魏明伦苦吟煎熬了半年,1985年的夏天,荒诞川剧《潘金莲》横空出世,在《潘金莲》中,魏明伦不仅仅是要为“潘金莲”叫苦唱冤,还大胆地将古典名著、传统戏剧和西方艺术杂糅合并:将施耐庵从坟墓里拉出来,在现代女性、记者吕莎莎的牵引下,将武则天、七品芝麻官、贾宝玉、红娘,甚至安娜·卡列尼娜等人扯在一起,共同参与到潘金莲的短暂人生里,一同演绎这出无可挽回的悲剧,去为女性命运呼喊哀叹。
该剧一出,全国轰动。用魏明伦自己的话来说,潘金莲的舞台形象与戏剧表现方式全部都是“史无前例”的,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更是“后无来者”的。该剧得到了巴金、吴祖光、萧乾等人的热烈支持,作家陈忠实赞道:“剧坛大家独一声,敢为金莲重塑身。随笔杂谈任挥洒,鬼才鬼话却威雄。”
但同时,《潘金莲》也遭到很多人的批评非议。其中让文艺界人士至今还常常谈笑的,来自魏明伦与作家姚雪垠之间的“笔墨大战”。
“我这个人胆子大,不怕产生争议。”他曾对记者开玩笑,说自己走路是外八字,性格外向不阴柔,比较透明,“我知道我的杂文是争议最大的。还有我的骈文也受到争议,但我写的不是古代骈文,是现代骈文。变革古典辞赋,再创现代骈文,成了我自己的文风。更有甚者,通过网络搞人身攻击,我回答:让历史检验,后人品评。”
叁
来渝畅谈川剧感慨良多
直言“台上振兴台下冷清”
对于重庆川剧,魏明伦一向十分关心。2018年,受重庆市川剧院邀请,77岁的魏明伦专程来渝参加“川剧新时代——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川剧艺术巡礼”系列活动。在川剧艺术发展座谈会上,他曾接受记者专访。
“我至今还留着当年重庆川剧院演我的《巴山秀才》剧照。”他饶有兴致地与记者回忆起与重庆川剧的不解情缘,同时也对重庆川剧的良好发展势头连连点赞。“重庆的川剧现在是壮大发展了,而且越来越好,一部《金子》就囊括了那么多大奖,了不起!我认为重庆川剧真的崛起了,但这并不是说由小变大,而是先由大变小之后的再度崛起!因为在很多年前,重庆川剧团是全川最大剧团,人才最多,力量最强!”他认为,新时代重庆川剧大发展的标志主要有两个,一是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沈铁梅在整个川剧界的领军人作用,二是经典作品《金子》的横空出世,为当代川剧树立了新的丰碑。
虽然包括川剧在内,各大剧种在近年来已有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良好势头,但在魏明伦看来,这是表面的繁荣,显然复苏还不够。“戏剧要重点解决‘出人出戏出观众’三大问题,现在呢,人才和作品都有了,观众还是少啊,十几年前我就说过,当代戏剧现状是‘台上振兴,台下冷清’,今天来看,依然未变。”
作为当代川剧领军团体,重庆市川剧院的不少传承举措令魏明伦很欣赏。“我发现重庆市川剧院尤其注意培养观众,注意接班人的培养,现在是网络时代,戏剧也要与时俱进……戏曲是角儿的艺术,铁梅做得很好!她在重庆扛起了振兴川剧的大旗,而且把川剧带到了全世界,这些都值得整个川剧界借鉴、学习。”
据红星新闻、新重庆-重庆日报
作品长存,文坛永记
○名家悼念
老友明伦离去,我心伤悲。几十年友情只有长驻心间。明伦是戏剧杂文大家,又兼能歌赋,壮美辞章,酣畅文字,精绝戏文,称雄于世。明伦辞世,是当代戏剧和文学界的损失。惟望老兄走好,家人节哀,作品长存,文坛永记。
——著名作家冯骥才
魏明伦老师是我们中国戏曲界最优秀的天才剧作家。他最会写戏,因为演员出身,他太懂得观众的心理,他知道舞台的戏剧性。他的作品都是经久不衰的经典。对他的去世表示沉重悼念!
——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市文联主席沈铁梅
惊闻魏明伦老师仙逝,无比悲哀。魏先生是我一生十分敬重的好老师、好朋友!是我成长进步的导航者。他是中国戏剧文学领域的泰山北斗。而今先生乘鹤西去,愿德高望重的,为中国戏剧事业辛劳一生、作出卓越贡献的先生安息。
——四川省文联主席、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