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次:009 2024年05月30日
位于渝中区中山一路162号的中苏文协旧址据重庆日报
□张川耀
自1937年11月20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自此,重庆成为军事、政治、外交、经济、金融,交通、科技、文卫等中心,人财物从四面八方向重庆蜂拥集结。
八十多年前,各路精英在重庆风云际会,单说成就卓越、出类拔萃的文坛精英、书画名家就不胜枚举,选址在重庆周边的各类文学艺术院校星罗棋布。非常岁月铸就了中华民族誓死不屈的尊严和高贵灵魂,著名诗人沙汀说:重庆是文化人的精神故乡、坚韧不屈的力量源泉。
为揭露日本法西斯战争罪行,激励人民投入抗战洪流,当年夫子池励志社、捍卫路中苏文化协会、两路口中央图书馆,八年间举办各类展览500余次,用艺术的灿烂星光指路导航,为提振民族精神、增强抗战信心发挥了巨大作用。
夫子池励志社展览馆
1940年初,张治中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主任,为反映和展示中华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抗击日本法西斯的英勇事迹,动员激励社会一切力量投入抗战洪流。张治中力主,重庆市政府操办,在当年市中心巴县文庙,国泰电影院对面的夫子池,建成砖木结构一楼一底近800平方米的“励志社美术展览馆”,这也是当年重庆市唯一的专业美术展览场所。
自夫子池励志社美术展览馆建成以来,各种展出安排紧凑、层出不穷、连续不断。林森、于右任笔下各具千秋的榜书《抗战必胜》《还我河山》,徐悲鸿最具人民性和时代精神的国画《巴人汲水图》,张书旂的“信义和平”《百鸽图》,潘天寿高瞻远瞩的《松鹰图》,李可梁创作揭露大轰炸惨状的国画《无辜者的血》,李斛《山城被炸之夜》,汪刃锋的木刻《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激起民众对日本法西斯的痛恨、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
全民通讯社、励志社电影摄影组、中央电影摄影场、中国新闻社、联合画报、星岛画报、美英大使馆新闻处等,先后在励志社美术展览馆举办了“愈炸愈强”“重庆抗战”“一寸河山一寸血”“腾冲大捷”“飞越富士山”等揭露敌人、放眼世界、振奋人心的时政摄影展。
1943年春,中央大学艺术系学生苏葆祯、梁白云、岑学恭等六人毕业展在夫子池美术馆展出,名动一时。
徐悲鸿在《世界日报》上撰文评价说:“苏君画花鸟,才气洋溢”。常任侠也在《世界日报》撰文说:“观葆祯之画,即如见书旗之画也,书旂所授弟子,以葆祯最秀出”。吕斯百在接受《新民报》采访时说观梁白云之画:“纳情入纸、雄浑厚重、特色独具、境与神融、意韵深邃、亲和感人”,陈之佛、吴作人对岑学恭的绘技也是赞美有加。
苏葆祯、梁白云、岑学恭大半生光阴都奉献给了巴蜀大地,他们都是德艺双馨的一代名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夫子池励志社美术馆更名重庆美术馆。
捍卫路中苏文化协会
中苏文化协会是国民党左派人士张西曼,会同徐悲鸿、张仲钧等人发起,于1936年9月在南京成立,聘请孙科及邵力子、陈立夫担任协会正副主席。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后,中苏文化协会于1937年12月随迁入渝,选址中山一路中段捍卫路口,两栋中西兼容的精致小楼作为办公场所,积极开展研讨、集会、办刊、办展、培训、募捐和中苏两国抗击法西斯的宣传资料互换。
中苏文化协会迁渝后与八路军办事处、国民政府文化工作委员会交往密切,不久宋庆龄被增补为名誉会长,吴玉章、郭沫若、阳翰笙等成为常务理事,中苏文化协会在对苏友好关系、抗战救国上做了大量工作。中苏文化协会也为早期的九三学社提供活动场地,对九三学社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共两党高层、民主人士、社会名流、著名文化人:周恩来、董必武、王若飞、叶剑英、宋庆龄、孙科、宋子文、陈立夫、冯玉祥、于右任、黄炎培、沈君儒、胡子昂、史良、邹韬奋、矛盾、老舍、张恨水、叶圣陶、陈铭德、王芸生、吴祖光、夏衍、张瑞芳等等,经常在中苏文化协会组织的各种会议和活动中现身。
塔斯社重庆分社社长、作家罗果夫与苏联和美英驻华大使馆新闻处联合,多次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欧洲战场美英苏法盟军英勇无畏,击溃德意法西斯的图片展和纪录片展映,这对中国人民了解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和进展,增强中国军民抗战胜利信心,起着极大的支持、鼓舞作用。
1944年5月,张大千敦煌壁画临摹展,在中央图书馆举办,为时仅5天,重庆也掀起了一股敦煌热。之后,经傳斯年、梁思成等多番联络,终于邀请来国立敦煌研究所所长常书鸿,他带着80余件名家临摹作品来渝,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展览。时值1945年春节,观者踊跃、盛况空前,周恩来在百忙中抽挤时间参观,并与同是故乡人的常书鸿一见如故,从而结下深厚友谊,为此后敦煌文物保护事宜,建立起直接通道。
1945年3月15日~20日,叶浅予、张光宇、余所亚、丁聪、特伟、廖冰兄、沈同衡“八人漫画联展”在中苏文化协会举办,周恩来出席与画家们亲切交流并仔细观展,与不少人成为至交。
1945年国共两党签署“双十协定”,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依稀看到了和平的曙光。12月28日,中苏文化协会举办了重庆、延安木刻界迎新联展,古元、陈烟桥、王琦、胡一川、汪刃锋、刘铁华等20余位名家名作亮相。
两路口中央图书馆
渝中区两路口,健康路口美国大使馆、学田湾跳伞塔斜对面,是1939年10月动工、1941年1月建成的中央图书馆。现代武侠宗师、著名新闻评论家金庸,当年名叫查良镛,1942年底,在浙江衢州高中毕业,从敌占区逃难来渝,投靠时任国立中央图书馆馆长的至亲蒋复璁(后去台北出任中央图书馆馆长、台北故宫博物院首任院长),成为中央图书馆见习管理员。
1942年12月25日至1943年1月10日,由国民政府教育部主办,以抗战题材为核心内容、规模空前、名家荟萃、展品多元的第三届全国美展在中央图书馆举办。展览涵盖文博、考古、美术、营造等门类,3000余件作品来自国统区、敌占区和海外华人,半月展期,观众达十余万人。
对这次展览,当时的《新民报》如是说:这是全民族同仇敌忾、众志成城、万众一心、不屈不挠,抗击日寇的总检阅和再动员。
本次画展中,吕凤子的中国画《四阿罗汉》在名家荟萃、佳作云集中斩获唯一的一个一等奖,吴作人的油画《空袭下的母亲》、王临乙的雕塑《汪逆跪像》等作品成为特殊岁月的时代记忆。
1943年3月19日,盛况空前的徐悲鸿油画、国画、素描大型个人画展在中央图书馆开幕。《新华日报》《新蜀报》等记者观展后评价:徐氏所绘人物、骏马、山水、翎羽等无不笔力雄健、气度宏大、生动传神、高屋建瓴、意蕴深远。三天时间,三万人观展,人们在《巴人汲水》《巴人贫妇》《奔马图》《愚公移山》《田横五百士》《箫声》《圣雄·甘地》《诗人·泰戈尔》等享誉于世的百余幅作品前久久流连。
故宫内迁国宝示人
1943年12月25日至1944年1月16日,经李济、马衡等文史博物专家精选,在中央图书馆举办的北平故宫博物院(避敌内迁)历代馆藏书画精品展,天天人如潮涌,既有军政要员、社会名流、商界达人、文坛精英、书画名家、莘莘学子、平民百姓,还有从甘肃、西安、成都、昆明等地,以及从沦陷区和港澳赶来长见识开眼界的参观者。
展会展出了历代名家黄公望《雨岩仙观图》、李公麟《免胄图》、李唐《雪江图》、宋高宗《赐岳飞手敕》等142件国宝级藏品。徐悲鸿在《大公报》上撰文,由衷赞美中国书画赓续传承的不易和博大精深。
1944年5月21日,在莫高窟、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等西北大地,历经两年零七个多月风餐露宿、万苦千辛而得的《张大千临摹敦煌壁画展》在中央图书馆举行。张大千从摹写的276幅作品中,精选出《北魏·三世佛横批》《西夏·回鹘人供养像轴》《北周·萨埵王子舍身饲虎图》等45幅展出,观众潮涌、万众瞩目。
观展后,“当代草圣”于右任留下“一眼千年”的墨迹,国学大师陈寅恪观展后兴奋地说:“大千先生临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画,介绍于世人,使得窥见吾国宝一斑,其成绩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范围……其为敦煌学领域不朽之盛举,更无论矣。”多家报刊称这次展览开国人眼界、强国人自尊、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魅力,大千先生对不菲的门票收入一文不留,全部捐出赈济灾民。
(原《现代工人报》社社长)